我成長在一個小康之家。爸爸青少年時從大陸逃難來台,在基隆認識我媽媽,兩人結婚,我是在基隆出生的。

爸爸從大陸什麼都沒帶,唯獨帶出一本聖經;但在我記憶裡他從來沒有參與教會。我成年後才從我堂叔口中得知他們在江蘇北方的家鄉小村莊魯家村,有宣教士在那裡傳福音,帶領許多人信主。我堂叔的父母和我爸爸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可惜在兩岸可以通信時,得知我爸爸的父母和哥哥都已過世了。我相信我的祖父母一定常為他們流散在外的小兒子禱告,希望神的恩澤能保護我們家。我媽媽則是傳統拜拜的家族。那我是怎麼接觸到教會的呢?

  那是我初中畢業的暑假,有位國中同學在她家附近看到一個海報:「免費補習高一英文數學」,她想去但有點怕怕的,想找人跟她一起,問我要不要去。我就跟她去看看,補習的地方是一個教會,教我們數學的是牧師,教我們英文的是牧師太太。他們很親切,教完英數課以後就有一點團契的時間,唱唱詩歌講點聖經故事之類的。過了一個多月後,師母就邀我們去教會的佈道會和主日崇拜,他們禱告唱歌都很大聲,我不習慣就想不去了。剛好那時我們家從景美搬去竹圍,所以我就有理由跟牧師說我不能去了。很湊巧,那時高中已放榜,我最後一次去那教會時,牧師拉來一個我不認識的學生,說我們考上同一所高中,要那位姊妹以後到學校找我,帶我去學校團契。後來那位姐妹果然多次在學校找我邀我去團契,邀了好多次我都找藉口不去;但她沒有放棄!後來我不好意思,就跟她去了幾次,在學校團契認識更多姐妹,於是寒假時跟大家參加校園團契辦的冬令靈修營。才清楚遇見神、重生得救。升上高二,高三學姐對我説「你現在是學姐了,要開始照顧學妹」,她給我一個名單,教我下課時去找學妹,關心一下,也可以一起禱告。就這樣我開始從被服事到服事別人。以前跟人談話因為不知道要講什麼感到很有壓力,從那時開始一點一滴地學習。到現在也還沒有學得很好。

  我信主前個性孤僻、不善交友。我舉個例子:記得高中時有一次放學我提了幾袋很重的東西,有一位同學看到就走到我旁邊說,我幫你提。我馬上回說,不用。我自己可以。我當時就是這樣,凡事只要管好自己、不要麻煩別人,也不希望別人來麻煩我;我拒絕別人的幫助,自己也不太會去顧到別人的需要。

  大學進入輔仁大學英文系,在學校團契繼續學習服事,那時候聽說有位基督徒老師蔡敬民,如果團契遇到什麼問題,可以去找他幫助。但那時我們並不認識;是前幾年經學姐介紹才認識的。但敬民和我都開玩笑說我們已經認識40多年了。因對學生工作有負擔,大學畢業後我就加入校園團契,第一年作行政秘書,第二年成為傳道同工開始全職服事。在服事中最大的挑戰還是在我個性上的調整;但教會和團契提供了我健康成長的環境,我覺得可以不怕顯露自己的缺點,我感到別人是按我的本像接納我,不會一直唸我的缺點。我更認識自己有優點也有缺點,有了改變的動力。

  最後,我提一點最近在服事上的經歷。我2019跟敬民結婚,2020從東海大學退休搬到新莊後,就參與教會松大松契松詩和亞薩詩班的服事。也透過校園團契介紹到泰山明志科技大學信望愛社擔任輔導。因此認識在泰山區很關心學生工作的徐牧師。徐牧師想開拓泰山校區教會,有次我跟他提到可以透過開兒童美語班,接觸社區的孩子和家庭。徐牧師說他認識一位姊妹在這方面很有經驗,可以介紹我們認識。跟那位姊妹見面後知道她是在台灣兒童美語協會服務。協會有成套的課程教材,我就不必自己設計課程;但我必須先要接受他們的訓練,成為兒美協會的師資。所以我就在2021暑期去受訓,雖然教美語本身我沒有問題,但我學到很多輔助教學活動,怎麼樣寓教於樂,例如用道具,用遊戲增加互動、增加活動量(小孩喜歡動)。後來泰山校區教會兒童美語班因故沒有開成,但我後來就運用在兒美協會得到的啟發在松年團契上,過去這一年多我在預備查經時就經常想要設計甚麼來增進互動,讓聚會更有趣;也得到不錯的回饋。

  感謝上帝帶領我有所學習、有新的體會、新的看見。能運用在服事中,感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