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那些事 – 他們為何而來?」

  約160年前有許多英國、美國及加拿大的男、女基督教宣教士陸陸續續地離鄉背井前來台灣宣教。

  令人好奇的是他們為何願意放棄先進、文明、舒適的國度,奮不顧身地來到當時遙遠、落後、貧瘠的海外異地,犧牲奉獻一生給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甚至死於此、葬於此。

  他們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肩負著什麼樣的使命而來?他們為台灣及其上的人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您還記得他們的名字嗎?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與效法什麼嗎?

  在眾多宣教士中,讓我們來尋跡孫雅各牧師娘孫理蓮宣教士如何從「宣教士太太」(A missionary’s wife) 變成「太太宣教士」(A missionary wife)。人稱「台灣公益之母」、「台灣徳蕾莎」的孫理蓮( Lillian R. Dickson) 究竟為台灣及其上的人民做了什麼事?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孫理蓮及孫雅各分別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及南達科塔州,兩人於就讀明州Macalester College時相識相戀,兩人立志終生為主所用從事宣教事工。孫理蓮身高152公分,是一位小婦人,但是卻擁有偉大的宣教異象和超凡的使命,更具有積極行動與勇敢向前衝的個性。

  孫理蓮於1927年與孫雅各牧師結婚,她說:「人生只有一次,讓我們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其後即接受加拿大長老教會徵召為海外宣教師,同年10月抵達台灣。孫雅各來台後擔任淡江中學代理校長及台灣神學院院長,孫理蓮則以「宣教士太太」自居,協助丈夫的傳教工作。

  二次大戰期間,孫雅各夫婦因日本台灣總督府施壓而離開台灣前往英屬圭亞那持續傳教工作。戰後孫理蓮與丈夫再度返回台灣,看到戰後百廢待興,她決定以「太太宣教士」的角色開始進行醫療、弱勢救助與教育的服務事工。

  孫理蓮參與門諾會的山地巡迴醫療團,進入山區服務原住民;她應邀至「樂生療養院」提供漢生病患院民醫療與物質的資源,其後更奔走募款興建「聖望教會」。她如母親般的照顧他們,在當年物資缺乏之際,供牛奶、辦公炊、修道路、配發衣服、毛毯、興建房舍、聘專任教師等。她另在新莊成立「台灣盲人重建院」,展開視障服務工作,造福眾多盲胞。

  她努力親筆書寫信函向海外募款及募集物資使她能在台展開更全面性的社會救助工作。1962年她進一步將所成立的「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正式在台灣申請立案,成為全台第一個立案的社會福利救助機構。

  她為漢生病患的孩童設立「安樂之家」,使孩童避免被父母感染的風險;另為在各地街頭流浪、無家可歸的孩子設立「兒童之家」。她看到山地部落醫療資源的缺乏,在埔里設立第一間竹子建造的「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即今日「埔里基督教醫院」前身;而後又陸續在花蓮、台東、屏東等地設立山地診所,免費照顧各族原住民患者。

  她另針對各類弱勢、各種不同所需,推動成立肺病療養院愛心育幼院慈愛殘障之家義工學校、護理學校、馬利亞產院、台南北門烏腳病免費診所、監獄關懷工作、在全台沿海地區設立25處牛奶供應站,及成立「焚棘海外宣道會」開啟台灣原住民宣教士至南洋各地進行宣教與教育的工作。

  1983年,孫理蓮宣教士在工作中蒙主恩召辭世,享壽82歲,與丈夫孫雅各牧師一同長眠在陽明山台灣神學院。

  孫理蓮在台灣早期貧瘠落後的土地上種下一顆小小的芥菜種子,如今它長成為一棵大樹,造福無數台灣人民,使我們在台灣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夠遇見上帝那永不止息的愛。

  孫理蓮回應上帝呼召,效法基督款式,勇敢獻身,熱心宣教,積極推動弱勢救助與社會福利事工的服事精神,令人感動,值得我們追隨、效法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