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3主日講章--行在愛與盼望之中(蘇燕輝)
- 主日講章
講道:蘇燕輝牧師
經文:希伯來書 10章19-25節
主日:2024年6月23日
願主的慈愛與恩惠與我們兄弟姊妹眾人同在。請問今天你是快樂的來敬拜上帝嗎?當你進入這個禮拜堂時,你的心思意念是什麼?是在想等一下要坐哪一個位子,或先與朋友講一下話,或在做禮拜時跟著禮拜的程序唱歌、禱告、聽信息與奉獻,然後結束了一個做禮拜的活動,內心並沒有被觸動。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邀請你的心靠近十字架,專心仰望主要在你身上所要做的工,因為做禮拜不單單是我們一個禮拜中習慣性的活動,或是基督徒應盡的任務而已,除了敬拜上帝外,它有更新生命,加添力量的果效。邀請大家,期待聖靈引導我們的心,透過耶穌基督進入聖殿來到上帝面前,並且帶著愛與盼望進入世界。
一、經文邀請我們親近上帝實踐愛
經文一開始在希伯來書10:19~20「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着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這兩節經文告訴我們,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的時候,聖殿的幔子裂成兩半,使救恩流到萬邦。因此所有的人只要相信並接受耶穌基督寶血救恩的人都能坦然的、自由的地來到上帝的面前敬拜祂。雖然做禮拜有時嚴肅的氛圍使我們敬畏,但請記得我們的心是可以充滿期待得著與上帝相遇的那份美好。經文中也說明我們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子民,而且阻擋我們親近神的罪已經除去,因此我們可以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經文更提醒我們堅守我們所承認的盼望,毫不動搖,因為上帝是信實的,進而我們更應該要彼此關懷,以激發愛心和善行,並且不可停止聚會。這段經文期許與邀請我們親近神並實踐祂的愛,更提到信仰中的三種美德「信望愛」。在哥林多前書 13:13「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我們如何讓愛成為我們生命裡的主要特質呢?
二、把愛放在第一位
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最大、最重要的誡命,第二條也相倣:『愛人如己』」(太 22:37-39)。那麼,愛並不是聖經中的灰色地帶是命令。耶穌將它放置於所有其他的美德之上,所以每一個善意的想法、回應和行為都必須先經過愛的檢視,否則就毫無意義。馬丁路德金恩在《愛的力量》一書中鼓勵我們認識到「作為基督徒,我們的責任是發現這條命令的意義,並在日常生活中熱情地實踐它。」我們再想想為何愛如此的重要?約翰福音 14:15耶穌說:「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又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誡命:是叫您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神設立愛作為我們順服的動力,期待我們能建立愛神與愛人的生命特質。
三、明白愛的獨特本質
當我們表現出基督的愛時,我們就與世界其他人區分開來。耶穌說:「你們若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5)。請注意,耶穌並沒有說你們穿著標有基督教符號的衣服或在車尾貼上魚的造型,人們就會知道你們是我的門徒,而是說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也就是說不是當我們信仰的價值觀得到推廣時,而是當它們被具體化時,當我們成為愛的傳播者時,世界才會被說服。就好像判斷一個人是否是耶穌的追隨者,僅僅根據他們對人類同胞的愛來判斷就可以看出。約翰一書4:16a「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是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另外在約翰一書4:7-8「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有一個故事:東非傳教士伊拉‧吉列在回國報告海外事工時,講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吉列多次注意到成群結隊的非洲人如何走過政府醫院,並額外跋涉數英里到傳教士醫院接受治療。他最後問一個特定的群體,當政府醫院提供相同的治療時,為什麼他們要走額外的距離。他們回答:「藥可能是一樣的,但手不同。」信徒是上帝關注社會人民的代表者,讓所接觸過的人們體會來自基督的愛與關懷。我們可以說基督徒愛的行動永遠是教會最好的護教內容。這就是愛的美德的化身。這種愛會帶來改變。基督藉著我們的手將愛行入人群之中;基督藉著我們的腳帶著祂的愛走向世界。當我們像耶穌愛我們一樣去愛週遭的人時,事情就會有所不同。人們最終會注意到的基督的愛是不一樣也不可或缺的。
最近我們松年大學被政府單位評比為優良關懷據點,參與的學員也全數提升到161人,這正是帶著基督的愛行走在人群中,為人帶來喜樂與盼望的最好證明。
四、如何實際展現愛的美德
里克‧埃澤爾(Rick Ezell)美國教會牧師實際教導我們如何彰顯與實踐基督愛的獨特性?
A.愛是重視對方
愛是一種美妙、溫暖的感覺,但它不僅僅是一種感覺。事實上,愛主要是對他人福祉的正面關注,愛是為了他人的利益而行動。
神愛我們,不是因為我們有什麼可以獻給他,而是因為祂有什麼可以獻給我們。「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神愛我們,好讓祂能透過祂的兒子向我們展現祂的憐憫與愛。
B.愛很容易受到對方的傷害
愛是向另一個人敞開了自己、它超越了感性的感受、它挪開了保護網、它暴露了內心。我們來想想耶穌,祂離開天上的榮耀來到地上。他隱藏了自己的神性,披上了人性。這給他帶來了什麼樣的結果?「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約1:11)。當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為他所愛的人而死時,他們卻辱罵、蔑視和嘲笑。相信祂的心破碎了。然而,他還是原諒了他們。C.S.路易斯在《四種愛》一書中描述了愛的脆弱本質。「愛是脆弱。愛任何東西,你的心肯定會破碎。如果你想確保它完好無損,你不能把你的心交給任何人,….只能把它安全地鎖在你自私的小盒子裡,安全、黑暗、靜止、不通風到它不會被打破。」我們要明白基督徒的愛是昂貴的投資。
C.明白愛需要付出代價
鮑伯‧皮爾斯的故事。國際基督教救援機構世界展望會創始人。鮑伯‧皮爾斯患有晚期白血病,但他在去世前選擇去印尼拜訪一位同事。當他和其他人一起走過一個小村莊時,他們在河邊的竹蓆上發現了一個年輕的女孩。她患有癌症,生命垂危時日不多。鮑伯很憤怒,想知道她為什麼不在醫院裡被照顧。但他的朋友解釋說,她來自叢林,希望在河邊度過最後的日子,那裡涼爽而熟悉。當鮑伯凝視著她時,他感到非常同情,於是他跪在泥裡,握住她的手為她祈禱。隨後她抬起頭說了些什麼:鮑伯問他的朋友「她說什麼?」他的朋友回答說:「她說,『如果我能再睡一覺就好了,如果我能再睡一覺就好了。』」看來她的痛苦太大了,無法讓她休息片刻。鮑伯開始哭泣。然後他把手伸進口袋,拿出自己的安眠藥,那是醫生開給他的,因為白血病帶來的疼痛讓他晚上無法入睡。他把藥瓶遞給了他的朋友並交代他說: 「請你要確保這位年輕女士睡個好覺!」其實距離鮑伯可以重新配藥還有十天。這意味著他自己要度過十個痛苦且不安的夜晚。那天他的愛讓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即使在他受苦的過程中,上帝給了他一種超乎自然的滿足感,因為他做了正確的事,實踐了基督的愛在他人身上。
基督徒在實踐神的愛上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代價。即使代價很高,我們仍然可以指望神為祂的跟隨者帶來滿足。真愛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沒有代價,就沒有愛。
結論
基督徒生活的目標是愛。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持守神應許的盼望,遵行神的誡命,彼此相愛,激發愛心,勸勉行善。如果我們生活行為中沒有愛,沒有在人群中帶來主的愛與盼望,我們似乎就失去了成為基督徒的意義,那我們每次在禮拜中敬拜主,似乎也就沒有認識到神,也沒有與神相遇,更沒有為我們帶來生命的更新與力量。願今天各處的經文成為我們的提醒與鼓勵。我們應禱告:願我們敬拜得以見主的面、得著生命的喜悅與力量,在人群中能行走出基督的愛與盼望,讓美善的力量圍繞我的心、家庭、教會與社區。阿們!願神賜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