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30主日講章--在慷慨的愛中堅持(張主藤)
- 主日講章
講道:張主藤牧師
經文:哥林多後書8章7-15節
主日:2024年6月30日
前言
弟兄姊妹平安!「人兩腳,錢四腳」(台語),意思是人要追錢不容易,錢再多也賺不夠,另外也可詮釋說人被錢追著跑,債務愈欠愈多,真的要為躲債來「跑路」(台語)。錢財是個不容易的議題,要彼此幫助互惠更是不容易。使徒保羅他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在馬其頓的教會,至少有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及庇哩亞這些教會信徒困乏貧窮,飽受逼迫之苦,但卻經歷患難的考驗,仍有喜樂,在貧困與缺乏中,仍努力捐輸,慷慨來捐獻幫助耶路撒冷的眾教會。他們沒有多餘的錢財並且還有各樣逼迫,然而他們的捐助,遠超過保羅對他們的預期。透過介紹在慷慨樂捐上的模範,可能會造成把哥林多信徒的壓力而退縮,因此保羅很清楚表示,並沒有把馬其頓信徒作為施捨的公定標準。他所勸勉要求的是哥林多信徒,應該以相同的方式響應,自證主內一家的愛。
在使徒保羅第三次的宣教行程中,他也為耶路撒冷窮乏的信徒籌募捐款而勞碌。奉獻包含了「獻心、獻金、獻工」,因著基督的緣故,我們期待主賞賜給我們多少,又我們獻上了什麼給主?獻上自己的心志,來成就主的旨意。是否在貧乏之處樂意伸出援手,給一杯涼水的幫助,不求回應與報答的良善;是否有獻上誠實悔罪的祈禱,並獻上時間來讀主的話語,並且獻上金錢成為聖工所用,能造福每個主的兒女?
一、獻心-捐助是愛心之鏡,祈求主更新我們的心志(8:1-8)
保羅記得並提醒著哥林多的信徒他們「一年前」就開始熱心在慈惠的工作(參林前16:1-4)。時間點可能就是在與保羅關係緊張期間,這份捐助施捨的熱心,已經逐漸消散。如今他鼓勵信徒按自己所擁有的施捨一部分(參林後8:12),保羅倡議這項捐款,他對耶路撒冷的貧乏卻沒有懷疑及改變。或許當時哥林多信徒曾信誓旦旦,答應要捐一大筆數額,但衡量要達到承諾,與實際上所需要付上的代價時,大家便退縮了。
在猶太人的普珥節期中,有條例規定一個人不論怎樣貧窮,必有比他更貧乏的人,他必須給他一件禮物。有錢的人不一定慷慨;慷慨的不一定有錢,但大家都需要學習幫助和給予。「愛人如己」是聖經的教導幫助,我們有雙手,一手幫助自己,另一手可幫助別人,主耶穌教導我們要把這份愛心,落實在最小的一位弟兄身上,就是做在祂的身上。誰是在基督裡最小的弟兄姊妹?他們是周遭最弱勢的、貧病交迫的、生命受到傷害的、被人輕看且缺少自由的人。我們都領受了上帝的恩待,賜恩給我們面對順境與逆境,都能存有感恩的心志來分享這份憐恤的愛。
哥林多的信徒在各方面都很豐足,包括信心、口才、知識、熱心和愛心等,保羅期望他們在施予的事上也有好榜樣。施捨捐助是愛心的自然反應,保羅並沒有命令哥林多教會必須捐助,卻鼓勵他們,去證明他們的愛心是真實的。倘若拒絕幫助他人,也許這愛心並不如所說的那樣真誠。捐助是愛心之鏡,祈求主更新我們的心志。
二、獻金-捐助是均平之恩,祈求主更新我們的思維(8:9-15)
若是因為捐輸之事讓哥林多變得貧窮,使耶路撒冷得輕省,這是毫無意義的推測。保羅身處的是一個缺乏的年代,絕不會是豐盛的。保羅所期待的只是平等,這是在貧窮中基本需求的平等,而不是在富裕中的平等。保羅曾在羅馬書(參羅15章)舉出捐款的理由: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已經把屬靈的財富分享給外邦人,就能夠期待從外邦的基督徒,領受物質的財富作爲回報,基督的肢體彼此扶助。保羅用了很特別的論述,也就是「樂捐的厚恩」 (參林後8:1-15),表達出信徒蒙恩且願意在金錢上奉獻,是上帝所喜悅的,而我們也可以是樂於捐助的人。實在的慈惠捐獻,顯出實在的愛心。
我們相信上帝,但更相信金錢嗎?如果上帝是慷慨正義的主,而祂的兒女應該如何呢?例如在台灣曾有家庭困難而受到幫助的資助孩童,一路受到學業及生活的救濟,資助孩童長大之後,奮發向上而事業有成,成為了扶弱助貧的慈善企業家,這就是很好的例子。奉獻多少會影響別人嗎?多則會使人嫉妒跌倒,少則會讓人看輕跌倒?這都是不必要的考量,也不是好的奉獻心態。不論貧窮或富有,不慷慨的人至終會變得吝嗇,終身是錢財的奴隸。
怎樣的捐助是最合宜的呢?我們的健康、能力、才智及機會,一切都是出自於上帝賞賜的恩,保羅勸勉信徒應當按每人所有的,而不是按我們所無的來奉獻。信徒慷慨來樂捐,但這不等於可以不顧自己的家庭及親友所需,便將所有的都捐助出來。盡力的奉獻會令人感到心疼,但不要令原本就依賴你經濟支持的家人及親友也受傷害。
上帝賜福我們,有各樣的恩賜與才華能夠來榮耀祂。牧師暨神學家尤金.畢德生說:「信心的生活絕非獨善其身的生活,你必須讓恩典湧流至其他人生活中。」亦如同保羅所說的彼此分擔重擔(參加拉太書6:2-4)。先把自己奉獻給主,有上帝國的眼光,樂意幫助主內肢體,而透過每個愛主的人無私付出,讓主的恩典及愛心湧流,這是基督信仰很重要的信心功課。捐助是均平之恩,祈求主更新我們的思維。
三、獻工-捐助是知易行難之事,祈求主更新我們的生活(8:9-15)
保羅用一個舊約曠野時期,以色列民撿拾嗎哪的經歷,來完成這個平等的論證,也就是不論各人撿拾多少,都足夠:那些撿超過自己需要的不會擁有更多,因爲多出來隔天就腐爛掉。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如果哥林多信徒緊握所擁有多出來的部分不放,到最後還是無法得著益處。奉獻自己所有的那一位寡婦(參馬可12:41-44)並沒有「財富自由」,也沒有先要求自己和他人在財務上的平等,卻得到了耶穌的讚揚。
保羅心中所想的,並不是耶穌在實際生活上經濟的貧窮,他所想的是天與地的對比。在道成肉身之前,耶穌在各方面都是富足的;道成肉身,也失去所有成為貧窮。保羅藉著提醒哥林多信徒耶穌來到世上的奇妙,以及在成為人當中令人驚嘆的犧牲,來激發他們有新的努力,並且他說:「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爲富足。」(林後8:9)沒有證據說耶穌比一般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人更窮,不過耶穌是神,但祂放下祂的權力、甘願變為貧窮的人。道成肉身表示神自願成為一個完全的凡人,拿撒勒的耶穌。作為一個人,耶穌受著時空及其他人要受的限制。祂並沒有失去自身的永恆能力,但在成為人時,祂卻將自己的榮耀和權利放在一邊。(參腓2:5-7)
保羅不是使用一般哲學與宗教的用語來表達基督,他所用「富足與貧窮」這些用語,屬於他們原先存在的情境與文化,也從當中獲得它們意義。倘若因為耶穌基督的貧窮,我們得以富足,那麼我們的財富是什麼?當然不是金錢或是權力,而是教會群體的團契生活,就是那在主裡成為親密的家人關係。藉著基督與上帝有新的關係所產生的富足,讓我們實現脫離罪的自由、勝過邪惡的宇宙勢力、持續在基督的面前。
基督在我們面前立下了模範,施捨最終和唯一的標準,就是「基督慷慨的愛」!在這樣的光照下,我們還能留下多少?耶穌基督完全沒有仔細考慮自己,所應該給予的部分有多大,也沒有期待當自己需要時,能從那些領受的人得到多少回報。
過去以色列人收取嗎哪,多收的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這就是每天仰望及信靠主的生活。祂的兒女學習在生活的需用上信靠祂,先求祂的國與義,並學習用愛心互相照顧,而這信心的生活及愛心的付出,效法基督。當保羅在解釋基督與捐款之間的關係時,即是以信心的眼光,來看待基督的愛。在今天我們所處的世代,有許多情境是保羅連作夢都沒有想過的,我們如何使用實況中人的用語來表達基督,卻不至於脫離基督信仰的中心?我們又如何在男女地位不同於第一世紀的文化中,來表達基督?當我們面對中年失業卻又無法得到新工作的情境,面對科技及AI運算漸漸強勢取代人力,我們要以什麼樣的用語來帶入基督?「又當紀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20:35)在不同情境下的人們,使用不同語彙來表達基督、見證福音,是一件永無止境的工作。捐助是知易行難之事,祈求主更新我們的生活。
結語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當使徒保羅鼓勵信徒更多捐款時,他知道其中的關鍵並不只是某些孤兒寡婦的下一餐,或愛餐時每人可以多夾顆滷蛋,而是整個教會的信仰生命!因為如果哥林多的信徒,不會替耶路撒冷的信徒憂慮及負擔,不久之後哥林多就不會再有教會了。或許還是有些信仰團體持續一起敬拜,但卻是已經將基督從信仰群體中刪除了,成了沒有「基督的愛」的信仰團體。
對處於現代教會的我們,慷慨的捐助也蘊含了在基督裡的憐憫與寬恕之愛。一個人有力量奉獻,證明有上帝的恩典。我們需要在基督慷慨的愛中堅持,堅持跟隨主的腳蹤,每一日行在良善並付出分享的喜悅裡,在慈善與服事的工作中榮耀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