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張主藤牧師

經文:約翰福音6章24-35節

主日:2024年8月4日

 

前言

  在不久之前,耶穌以「五餅二魚」餵飽了龐大的群眾,耶穌用平凡的食物,不可思議地讓成千上萬人吃飽,在6章22-24節經文更記述群眾尋找耶穌的舉動。然而這些群眾並不明白這神蹟的意義,他們仍只看重會敗壞的食物,於是耶穌藉此機會向他們闡明生命之道。(參約6:26-27)

  在五餅二魚的神蹟發生之後,「耶穌知道他們要拉住他,強迫他做王」祂看透群眾的心思。圍觀聚集的群眾認為耶穌是先知,這位行神蹟的耶穌,有能力可以讓食糧源源不絕,也可以撒豆成兵、呼風喚雨,大家跟著一定可以獲取龐大利益,甚至擁立耶穌帶領反抗運動,推翻羅馬帝國的統治,群眾屆時都能雞犬升天。

  耶穌知道自己的使命是傳揚上帝國福音,因此閃避群眾,自己退到無人之處,事實上五餅二魚神蹟之前,就是耶穌帶領學生去避靜(參太14:13、可6:30-32),祂清楚門徒容易迷失在傳道工作間的短暫成就,或者難以抗拒群眾的鼓動,故先離開那個場域。耶穌的福音工作不是建立在世人的掌聲和肯定,而是建立在上帝的同在,故退到安靜之處用祈禱尋求上帝。

一、為什麼要找耶穌?

  我們為什麼來到教會,又為什麼找耶穌?過去台灣較困乏的年代,因著海外基督教福利會等透過教會來分送物資援助,許多人為了一袋麵粉、一罐奶粉、一張聖誕卡片來親近教會,也滿足了物質上的欠缺。當地方教會物資的援助工作暫停時,也流失了一些因物資援助而來的會友。在今天物資豐富的年代,我們為什麼來教會,又為什麼找耶穌?從身體飽足到真正的滿足,還有一段認知的距離。

  在物質的欠缺及靈性的渴求之間,耶穌指出那些跟隨祂的人,只是為著肉體和短暫的利益,而不是為著滿足靈性上的渴求。接續是耶穌和群眾的對話,是一連串問題的「彙整」,而群眾將人生的困惑、對上帝的看法,以及領受神蹟後內心所想的,都帶到耶穌的面前,而約翰福音經文透過「誤會陳述」來突顯真正的答案(參約6:25-35)。

  「何時能再看到一次神蹟?」當群眾找到耶穌時,表面上客套對耶穌請安,並關心祂幾時來到這裡,但重點應該是想經由耶穌的手,再看到一次精彩的超自然神蹟。因此耶穌開門見山地回答群眾,祂指出大家內心的動機是為了神蹟而來,而這樣的動機不被耶穌認同。「你們找我,不是因為看見了神蹟,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約6:26)耶穌肯定群眾得到了飽足,但他們卻想再一次感受五餅二魚神蹟帶給他們的好處。倘若以經濟與物質面來理解耶穌,耶穌可以讓微量變巨量,如果好好利用會讓人富可敵國。

  如果今天你我不是為了一袋白米、一罐奶粉、免費的愛餐或各樣好處利益來到教會,那我們為何會信耶穌,仍要繼續追隨祂?跟隨耶穌的起心動念是什麼?許多人利用宗教來博取名聲、同情、捐獻甚至換成政治選票,這些都是自私且不光明正大的動機。真正跟隨耶穌的信徒,純粹因為相信祂是真理,是引向生命的救贖者。

  既然群眾是為了食物而來,耶穌就用食物為題材對群眾「機會教育」。耶穌用兩種食物來做對比,一種是「會腐壞的食物」,另一種是「存到永生的食物」(參約6:27)。這是一種論述的對比法(參太6:19-20),耶穌勸勉群眾,不要為了會腐壞的食物操勞,反而要努力尋求存到永生的食物,事實上不是指「有某一種可以放永遠的食物」,或是吃了以後可以永生的「食物」,祂進一步指出,存到永生的食物,來自於人子耶穌的賞賜。我們一生迫切想要找的是什麼?永恆的生命是可以找得到的嗎?

二、要做什麼才是上帝的工作?

  群眾們問耶穌說「我們該做什麼,才算是做上帝的工作呢?」這個問句值得肯定是「該做什麼」,表示群眾真的很想得到,如同當初施洗約翰在傳悔改的道時,群眾也問約翰「我們該做什麼?」(參路3:10-14)耶穌和之前施洗約翰的話語,都有震驚到人心,人都想要得到,也等於是「人都害怕得不到」,都怕萬一來自上帝的永生如果和自己擦身而過,該怎麼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中有一句話「人有追求真神的心」,追求真神的心是值得肯定,但是人若誤用恩賜,破壞人和上帝的關係,卻更值得悔罪及反省。

  「我們該做什麼?」永生無法賺取和換取,也代表人對於上帝的不了解,永生唯一的路徑乃是上帝賞賜,藉由獨生子耶穌成就。群眾表達我們需要做什麼,才能讓上帝願意把這種「永生的食物」賞賜給我們呢?耶穌回答:「信他所差的那一位,這就是上帝要你們做的工作」。重點不是做什麼,而是信什麼,承受上帝所賞賜的永生;不是用東西去換,而是要相信耶穌,相信耶穌就是上帝所差遣的那一位。耶穌所說的話將相信與工作結合,表明信心不能只停留在認知或感受,而必須以行動結合。人要用信心面對上帝,信心才能帶領人面對上帝。

  「上帝要我們做什麼?」很多誠心尋求神的人,因這問題而感到困惑。人們嘗試解答這個大哉問,產生世上各種宗教,耶穌卻在這裡給了我們一個簡短的答案:「相信祂是神所差來的。」我們不是用工作來滿足上帝,乃是藉我們所相信的來討神的喜悅。(參約6:28-29)所有靈性上的成長及事奉,都是建立在這個信念上。向耶穌禱告說:「主啊,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參太16:16)腳踏實地開始過信心的生活,參與在上帝的工作中。

三、從天上賜的食糧-嗎哪

  天上供應的嗎哪不是摩西所賜,而是上帝所賜予的(參約6:32)。嗎哪不是真糧,只是神所賜生命糧的象徵,因為真糧能帶給人生命,不單是今世不餓不渴,而且是永遠的生命,將來能復活得永生(參約6:39-40)。

  永恆的追尋與生命,都在上帝的話語。先知以賽亞的信息有很類似的話(參賽55:1-3)世人辛苦的花費勞力金錢,追尋吃了還會再餓的食物,喝了還會再渴的水,卻不知道追尋信靠永生上帝的話語;上帝的話語不用錢,錢也換不到,卻可以得生命的真食糧而飽足。

  受印記的人子耶穌,乃是永生的記號。經文強調耶穌基督祂人子的地位,是經過上帝所「印記」,代表耶穌和上帝獨一無二的關係,耶穌身上有上帝的權柄與印記。(參林後1:22、弗4:30)印記代表主人的主權,耶穌基督有上帝的印記,表明耶穌的獨特性。因此耶穌所要賞賜給人的這種「存到永生的食物」是獨一無二的,除了耶穌基督以外,沒有永生。

  群眾所問引用舊約宗族歷史並誇口說:「我們的祖先在曠野吃了嗎哪。」(參民11:7-9、出16:1-4)以色列民在曠野找不到方向、不能生存,只有完全倚靠上帝帶領,而上帝從天降下嗎哪來養育百姓。民數記11章記載百姓後來對「天天吃嗎哪」不滿意,口出怨言希望能吃肉,顯明人性的貪婪,而上帝真的讓百姓吃大量的肉。不過在結尾記載,以色列民吃肉之後,得到瘟疫生病死亡,是場可悲的災禍。

  這段貪心受罰的歷史,卻成為群眾誇口的話,以色列人知道嗎哪是上帝賞賜,卻對於賞賜的上帝不感恩反而抱怨;百姓看見過嗎哪神蹟,卻不願意相信賞賜嗎哪的上帝,甚至後來離棄上帝,學習迦南人拜偶像。人沒有因為飲食飽足而心靈滿足,反而見異思遷,離棄了恩主。在耶穌面前的群眾,也好似曠野中的以色列先民,「他們要求更不一樣的神蹟」,天降嗎哪不夠,還要吃到肉。向耶穌要求一個比五餅二魚更強大的神蹟,倘若人看過偌大的神蹟後,就願意相信耶穌了,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以色列民間有一個傳說,當救主彌賽亞再臨之時,上帝會重新開始從天降下嗎哪,群眾似乎把耶穌和摩西來對比,耶穌只做了一次,摩西做了四十年之久,耶穌餵養萬人,摩西卻餵養整個民族,摩西似乎更偉大。耶穌糾正了群眾的概念,首先耶穌祂強調嗎哪不是摩西賞賜給百姓的食物,而是上帝賞賜給以色列百姓的食物!摩西只是上帝所揀選的僕人領袖,憐憫施恩的是上帝。群眾心中若是一個「貪」字,就只會想要物質豐富,卻不願意真心認識上帝、相信真理。上帝在過去怎樣賜糧施恩,現在也會透過耶穌賜美糧給世人。

四、請賜我們真食糧-耶穌是生命的美糧

  餓了你會吃,渴了你會喝;你的生命,如何與神同行?你每一天有吃有喝嗎?重點已經不是食物,而是耶穌勸勉以色列百姓,也讓我們知曉,要追尋永恆的生命,但永恆的生命除非透過人子耶穌賞賜,否則人永遠無法尋得。

  上帝所賜的食糧是天上降下來,把生命給了世界的那一位,也就是耶穌基督(參約6:33)。用物質層面了解耶穌,就會造成誤解。群眾的焦點是物質層面的食物,群眾真的認為有某種天上降下來的食物,如同五餅二魚神蹟發生時,讓他們不用費力就吃飽的食物,故提出要求,希望耶穌把這種食糧賜給他們。耶穌以「我是」這加重語氣的說話方式來顯明自己。約翰福音中總共有7次耶穌用「我是」介紹自己,這是第一次出現,主耶穌宣告祂就是那真糧(參6:27、35),祂是從天上降下來的,被差遣來完成那差祂來者的工作,就是使人得著生命。

結語

  親愛的弟兄姊妹,人藉著食物解決肉體的飢餓,維持身體的生命。我們藉著相信耶穌基督,領受救恩,滿足了靈性的渴慕並維持屬靈生命,因耶穌是生命的美糧,我們必須與主同行。耶穌表達「我讓人活著、我賜生命」而透過上帝的話語,我們在禮拜讚美與聖經的宣講中見到祂,相信耶穌基督是個人生命的救主,祂是生命的賞賜者。我們要常常到主耶穌的跟前,不只是信仰生命的建立,更是生命的真實交往,為要與主建立親密的關係,並且參與在主拯救與恩典的工作中,領受這生命的美好真糧,活出基督福音,也宣揚見證這生命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