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8主日講章--信心的進行式(張主藤)
- 主日講章
講道:張主藤牧師
經文:雅各書2章1-17節
主日:2024年9月8日
前言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栽種信仰真道的種子,以至於能長大成樹,這需要一段時間歷程,難以揠苗助長;聽道及行道之間,也需要不斷覺察及學習,無法即刻考評與斷定。西諺有云:「丈量一棵樹最好的時機,就是當樹倒下的時候。」 評估一個人的最佳時機,也就是當一個人顛沛流離、失魂落魄或「行將就木」的時候,因為那個時刻,最能看出一個人真正的品德操守,甚至是一輩子所信的信仰。盼望我們不用等到那個時候,能在雅各書的研經中,體會雅各對基督信仰者的用心提攜和勸勉,大家願意謙卑來實行信仰的教導與事奉,成為真正的基督徒。
延續雅各書第1章的信息,關於聽道與行道的教導上,個人「那清潔沒有玷污」的敬虔,可透過愛人及愛上帝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參雅1:26-27)在雅各書的2章開始,進一步舉例來說明該如何在生活中「愛人如己」。這是信仰與生活的交織與對話也是信靠上帝與實踐的結果。
這段經文所指避免徇私,意指「以貌取人、厚此薄彼」,讓那些看起來有錢有勢、光鮮亮麗的人享受特權,而虧待那些平凡困苦、弱勢貧乏的窮人。雅各振聾發聵提到,應該避免徇私,並極力反對偏待他人的行為,並闡明持守好行為的重要,因為我們是「信奉我們榮耀的主耶穌基督」,祂本為尊榮,卻為世人成為貧窮。
一、警告偏私-從好行為開始
以人的經濟地位或外表來判斷人是錯誤的嗎?「以貌取人、厚此薄彼」的態度,是影響基督徒信仰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不可不察。財富可能代表著一個人有著聰明才智、判斷精準和努力勤奮,也可能顯出一個人的出生及運氣,甚至可能是自私貪婪、詐欺枉法的外貌。
雅各書以信仰的角度,譴責偏袒的舉止。我們對衣冠楚楚的人,往往比對衣衫襤褸的人好,因為較喜歡接受成功的人,拒絕失敗的人。單憑看見人的經濟地位高,衣著光鮮及出入豪奢就敬重他,便是看重人的外表,甚過於人的品格。(參雅2:1-7)我們承認耶穌是生命的主,就必須遵行祂的吩咐,不偏待並愛所有的人,不論家境如何,都當一視同仁。偏重那些看來成功的人士,同時要認同作謙卑僕人的耶穌,是十分困難的。
確認了待人原則和理念後,經文接著敘述一個假設情景,是信徒有可能會遇到的。這個舉例是假如有兩個人來到教會、團契或其他的聚會中,其中一人「帶著金戒指,穿著華美衣服」,另者「穿著破舊過時衣服」(參雅2:2)。假如我們畢恭畢敬,為那穿金戴銀之人,安排了特別座,卻讓那衣衫襤褸的人站在後排候補,我們就是憑著外貌偏心待人;同樣地,將衣衫襤褸的人安排特別座,而穿金戴銀的人站在後排,亦是差別對待。
待人不可以貌取人、厚此薄彼,如同基督不偏待我們一樣。我們若這麼做的話,就好像一個有偏見的法官,用不公義的磅秤偏待了某一方(參箴20:23),詭詐將被嚴責。耶穌基督的犧牲,是爲了所有相信祂的人,不論尊貴或平凡,也不爲了少數特定的人(參約3:16)。每個時代之下,對正確的判斷與做法都有不同的觀點,但如果意念是要來榮耀上帝,那麼我們就必須持定祂的智慧,不是跟著世俗的觀點而隨波逐流。(參林前1:20)不偏袒、不徇私的原則是恆久不變的;出於信心與愛的堅持,會幫助我們在各樣景況中,妥善的判斷。
二、心中的意念與評價
主耶穌給了我們最大的誡命,除了要愛上帝外,「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約15:12),這是全部人際關係律例的基礎,就是要愛人如己。基督呼召我們,如果我們今生忠心於主,在永生必得榮耀的冠冕。雅各所說的「窮人」,除了是指相對沒有錢外,也指持守簡樸價值觀、卻受現今富裕社會所蔑視的人。我們不應忽視有錢人,也不因他們有能力回饋而過度奉承他們;不要因窮人不能給予回報而輕視,要出於愛心彼此敬重。(參雅2:8-9)
我們好好思考這舉例與問題,上帝揀選了貧窮人,叫他們「在信上富足」,並且「承受祂所應許給那些愛祂之人的國」(參雅2:5;太5:3)。但為何在上帝的眼中,貧窮人如此有價值?這也反映了在福音書信中,耶穌對弱勢者的關顧與教誨。就實際生活面而言,物質匱乏的人較少有外在的干擾及勢力依靠,而覺得自己更加需要依靠上帝(參太19:24)。在某個程度與生命的樣態上,貧窮對於心靈的謙卑是有益處的。「你們反倒羞辱貧窮人。」(雅2:6)經文短短一句指陳我們以貌取人,沒有尊重這些被主所看重的貧窮人。在早期基督徒世界中,「貧窮」和「富足」常常代表了財富以外的含義。富足意謂著受尊榮,然而這也隱含敗壞墮落之意。相反地,貧窮不只意味著沒有錢,也代表不受尊重和受到鄙視。如果身為窮人的信徒,還傷害其他窮人,這是多麼大的諷刺!
在古代社會裡,富人常苛刻地對待窮人。所以不論富足或貧窮,身為基督徒都不能接受社會對待窮人的樣式。我們都必須努力均平相待,並看重所有人的價值。這份價值不是來自我們自己,乃是從我們的創造主而來;上帝給予我們生命、盼望和智慧。我們彼此相愛,是因為上帝愛我們,並用自己的形像創造人(參創1:27)。
上帝的律法則完全依據祂自己的旨意,照著「全是或全非」的原則,這也是人對至聖上帝顯出忠誠的原則。這觀念反映了耶穌的教導,律法的一點一劃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參太5:18)雅各舉例來佐證,倘若你遵守一條律法(不可姦淫),卻觸犯另一條律法(不可殺人),仍是觸犯了上帝的律法。以主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而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當你需要被寬恕的時候就向祂祈求,然後重新得力,將你的信仰實踐出來。
三、天國的價值與使命
為什麼雅各稱之為「至尊的律法」?他很可能是在呼應主耶穌的教誨。在耶穌公開傳道期間,祂常常使用「上帝的國」和「天國」等名詞,以天國的價值與使命,來幫助人們理解上帝的作為。愛鄰舍如同自己,不僅是最大的誠命(參太22:37-40),更是國度生活的基礎,也正是我們應該活出上帝國子民的樣式。倘若爲了自己及屬世的慾望而活,其風險是被引誘走向世俗,徇私偏愛又以貌取人。如果我們作了這錯誤的選擇,就是犯罪。按外貌偏待人就是觸犯上帝的律法,雅各針對這個結論加以論證,並解釋說一個人就算只犯了一條律法,他就是違犯所有的了。不同現代社會的法律制度,每一條個別法條都有它自己獨立的價值依據。
「你們既然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審判,就該照這律法說話行事。」(雅2:12)經文強調信徒的言語和行為要一致。我們既然因耶穌基督得到自由,將來也會依基督的律法而受審判,那如今的待人處事,就應該按照這宣判我們自由的律法而行,不能心懷二意。當我們心存偏見,禮遇富人卻責難窮人,我們就是沒有以憐憫之心對待窮人。「憐憫勝過審判!」(雅2:13b)當我們向他人展現憐恤及關愛時,乃是在宣揚上帝的偉大,這遠勝於我們對他人的論斷。
四、信心的成長-進行式
愛心的服事和良善行為,不能取代我們對基督的信心,卻是我們在基督裡信心的憑據。雅各之論述,與使徒保羅強調「因信稱義」的教導其實是一致的,保羅強調信心的目的是得救,而雅各則強調信心的結果是生命的改變。真正的信心,必定會帶來生命的改變和好行為。
「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2:17)對這段經文表淺的理解,將會導致錯誤的解讀,以爲基督徒可以憑著行為得到救贖。雅各在此細密交織的主題與真義,不僅是信仰關鍵之鑰,在對應其他經文教導也能產生共鳴。作為基督徒,我們藉著信,而不是靠著守律法,白白得到主所賜救恩的禮物。當人宣稱自己有信心時,他會在理智上認同基督教的教義,但這並非完全的信心。真正的信心,會改變我們的行為和思想。如果我們的生命沒有改變,也沒有為信仰付諸行動,那麼我們就不是真正相信真理。
一個人有內在的委身卻沒有外在的行爲,這是有可能的嗎?倘若人憑藉這樣的信心,就能在上帝面前站立得住嗎?雅各又舉了一個例子,就「光說不練」的問題做出更深刻的反思。在這個場景之中,我們遇見在街市上的信徒,他們是「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參雅2:15)。雅各再次拋出假設性的思考:在內心裡為那些人的需要發出善意,又大聲說出「平安!願你們穿暖吃飽」,卻對切身的需要毫無行動,這又有何益處呢?
結語
委身與服事是基督信仰重要的一環,單就認同正確的基督教義或贊同聖經的事實,並不能使人成為真正的基督徒,你必須把整個心思意念交託給主。信心若沒有好行為,對人對己均無益處。好行為是真信心的證據,真正的基督徒必定有生命的改變,並順從基督。
對需要幫助的人只是感到關心,而沒有任何行動付出,這不是真的關心,而是「光說不練」。雅各十分清楚,耶穌也曾遇到一些口頭上說相信,卻苦於行不出來的人。(參太19:16-26)基督徒深知要行出來固然不易,然而這行為卻能促使我們的信心恢復生命力,日日更新。行為是内在信心形諸於外的明證。親愛的弟兄姊妹們,讓我們奉耶穌基督的名,盡心竭力在每個需要之處展開行動;讓我們的信心,在祂裡面得以恢復活潑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