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9主日講章--在智慧的溫柔中回應主所栽種的道(林 宣)
- 主日講章
講道:林 宣傳道師
經文:雅各書3章13節-4章3節
主日:2024年9月29日
前言
大家是否熟悉雅各書?這本書在基督教的歷史裡面很有名,不是因為它有豐富的神學教義或哲學思想,而是在於,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認為這本書應該要從聖經當中刪除,馬丁路德稱呼這本書叫做稻草書信,意思就是應該被燒掉的書信。為什麼馬丁路德會這樣認為,因為雅各書強調行為,作者在第二章24節說「人稱義是因著行為,不是單因著信。」對馬丁路德來說,羅馬書教導人是因為相信被上帝看作是義(羅3:23–24)才是正確,人如果因為好的行為而被稱為義,那麼人就是靠著自己的能力得到拯救,而不是靠上帝的恩典。
確實在教會裡面,我們也會焦慮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夠多,是不是太懶散了,我們的服事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合神心意。但是很多時候當平常工作已經非常忙碌,教會服事又越來越多,到後來就會厭倦、沒力氣,甚至逃避服事或教會。
人的行為會體現出智慧的來源
到底在雅各書裡面,行為是甚麼意思?在希臘文裡面,行為(erga)這個字其實是工作,用英文來描述比較清楚,行為是behavior,工作是work,這裡行為是英文的工作這個詞,也可以翻譯作所做的「工」。從這些「工」,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表現,就是人所結的果子。在今天這段經文當中,雅各書所提到的見識、行為和智慧是不可以分開。雅各書提到兩種智慧。一種智慧是從上面來的,「從上面來的智慧是清潔,後來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和美善的果子,是沒有偏私,沒有虛偽的」,第18節又說「正義的果子是為促進和平的人用和平栽種的」。另外一種智慧是屬於地上的,而這樣的智慧是「屬情慾、屬魔鬼,在那裡有嫉妒、自私,在哪裡就有動亂和各樣的壞事」。當人所存的智慧是從地面來的,就會像14節提到的,人會懷著惡毒的忌妒和自私,人會自誇並且說謊來抵擋真理。就像雅各書提到的,當時的信仰群體裡面出現,用財富判斷、分別弟兄姊妹的問題,也有人自以為是地去評斷弟兄。
無論好壞與否,透過人具體的表現,也就是人所結的果子,智慧就表明在人的行為跟見識之中。這也就是說,雅各書強調智慧不只是某一種東西,某一種知識的系統,智慧所顯明的也是人如何的理解現實(reality)、理解人與人關係,理解事件的方式。在一開始1:18–23作者就提醒人,這些人所行、所做的,不只是做事情而已;做工也是提醒所有人,不要忘記神的道理,而且這個道是用溫柔的心領受所栽種的道。當人懷疑上帝,甚至不想要從上帝領受恩典和道理,雅各書說這種人是三心二意,「這樣的人在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搖擺不定(1:8)」。假使人對上帝有所懷疑,這樣他所說的話,他所行的一切也會不穩定,會言行不一致,3:8「人的舌頭沒有人能制伏,是永不靜止的邪惡」。永不靜止其實就是三心兩意,在希臘文是同一個字。
假使說智慧是從我們所結的果子,也就是我們的見識、我們所做的工,甚至是所說的話來呈現,而智慧又是神所栽種的道,這樣我們就需要注意,信仰群體對社會的行動、對教會的理解、我們所付出的行動、甚至是我們語言,這樣我們就需要注意…這些智慧是否從上面來的,是否是從我們所領受的道所來的。
是否以上帝的道為中心?
在先前的總會傳委會訓練時,一位牧師的分享他在新眼光讀經事工中的觀察與反省。市面上有很多讀經教材,大家所熟悉的新眼光讀經是長老教會自己推動的讀經靈修材料。新眼光讀經手冊是全台灣不同地區、中會的牧師一起撰寫編輯成冊的。那次訓練剛好是國會改革事件那時候,牧師分享中注意到一個現象我認為很重要,也給了大家很好的提醒。他說,在國會改革這個事件,可以看到社會中不同的群體有各自的行動,教會也有回應立法院的青鳥行動。但是回到教會,我們來觀察來反省這些地參與會發現,信仰團體有很多的論述、辯論,但是這些論述是根據甚麼?很多時候我們是根據社會學、政治、法律或者其他社會運動的論述,在這些論述中,幾乎看不到根據聖經所提出的反省。
這是很值得警惕的情況。這提醒教會,信仰團體在公共的議題上,特別是以團體來回應社會現況時,當我們信仰告白說信仰是定根在本地,這個定根也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加定根在上帝的話、上帝的真道,如此一來,才得以從信仰的眼光來理解土地,明白上帝對這塊土地的疼愛。假使不是定根在上帝的道,我們對這塊土地的了解就跟一般人沒有分別!其實每次我自己看到任何一個社會運動都會很擔心,擔心甚麼?擔心我們看重自己的訴求、希望自己的訴求可以馬上得到回應,並且得到解決,以至於忘了要忍耐,好好地來聽聽看別人的想法,最後我們都失去討論的空間與智慧。
但是雅各書要我們學習忍耐,忍耐不是靠著自己能力不卑不亢。忍耐是提醒我們,面對外在的考驗,我們要向豐盛的上帝尋找智慧,在試煉當中保守自己的心、保守自己的行為,保守自己的嘴,讓上帝的話語成為我們的幫助,使我們在試煉中是完全又完整(1:3‒6)。忍耐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忍氣吞聲,忍耐是因為有期待上帝做事眼光,忍耐是有看見上帝做事的眼光。
雅各書在第四章警告那些做生意的四處跑的人「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這句話表明說,這些人靠自己精打細算,但不去依靠上帝。這些人的社會地位讓他們看似是有見識的,也很知道如何做生意,但是在雅各書來說,這些人不知道倚靠,他們對自己的生命是沒有見識的。
智慧的溫柔中的善行和見識是來自厚賜予人的上帝所栽種的道
雅各書呈現出當時教會出現各種的問題。富足的人誇口,有人沒辦法管住自己口舌,弟兄姊妹羞辱貧窮人、不願意疼愛鄰舍,甚至認為自己是審判者。雅各書清楚指出,人所做的這些沒辦法帶來生命、甚至是殺害生命的壞事,這些壞事都是出於人的私慾(1:14‒15;4:1‒4)。這些來自地上的智慧不只是影響個人的生命,而且還會進一步影響到信仰的團體,在教會裡面製造衝突,使群體變得不穩定。就像段經文16節所描寫,地上的智慧讓人遠離上帝,不知道自己需要上帝,這些智慧為教會帶來階級,讓人以為自己有審判的權力。但14節說不可自誇,自誇的意思就是勝過別人。但是前面作者告訴信徒:對那不憐憫人的,他們要受沒有憐憫的審判;憐憫勝過審判(2:13)。勝過與誇口這兩個詞在希臘原文中是同一個字。上帝要人做的事情不是要人去當審判者,憐憫要大過審判。
從這些由不同智慧所衍伸的問題,可以看到雅各書所要處理的根本問題(root problem)是,教會對上帝的認識(道)有所偏差。人做的工很重要,「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2:26)」,但是「上帝是照祂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們,叫我們在祂所造的萬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1:18),這句話提醒我們,善良的行為不是因為人有能力去做,是因為這位栽種我們的上帝,祂是厚賜予人(1:5;2:5),當人缺乏智慧時,祂願意賞賜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全備的賞賜,而且祂的旨意是不改變的(1:17)。上帝用真道生了人,使人成為完全,這個道是救人靈魂的道。這個道是表明上帝美的旨意與行動,人若活出上帝所栽種的道就意味著,人的嘴、人的話語、人所做的工要學習上帝的行動,讓人得到生命,願意回轉回到上帝面前。簡單一點:如果對上帝沒有正確的認識,人的行動會無法體現上帝挽回人的心意。
人所做的工也要是從上帝的話語所來。認識上帝的道很重要,上帝的道不只是要求、命令人。上帝的話語不是一種重擔。上帝的道是要讓我們對這位上帝對信仰有正確的認識。上帝的道也是在這些認識當中提醒我們,人需要上帝,並且期待上帝來幫助我們在考驗中能夠忍耐、不疑惑(1:4),好從神得到生命的冠冕(1:12)。生命的冠冕不是只有賞賜給個人,還要給整個群體的。
人如果不知道自己需要上帝,就會倚靠地上的智慧,被私慾引誘來犯罪,人言行不一就無法體現上帝的道與上帝的律法。律法、上帝的道是幫助信徒可以彼此憐憫、彼此相愛,就像上帝愛我們那樣(2:8)。律法、上帝的道不是叫我們去做工而已,假使我們只是一直做事、一直做工,但是忘記神的道是如何栽種我們,忽略掉我們要從神的道領受美善的恩澤與各樣完美的賞賜,久而久之,我們可能會因為注重人的能力,卻忘記察看上帝所栽種的道如何不斷的在智慧的溫柔中幫助我們結果子。
以上帝的道為中心:在信心中保守自己、在盼望中凝視上帝做工
和大家分享一個例子,傳道從慈濟大學畢業之後,有一次和團契輔導,也就是大專牧師聊天,他和我分享一個有趣的觀察。在慈濟團契的學生和大專的學生不太一樣,團契的學生,很多都是來讀書,才慢慢開始接觸、認識基督信仰。大專團契的孩子大部分是教會長大。牧師發現,大專學生都會安排很多活動,有運動、看電影、學生自己出去玩,但是慈濟的這些學生,聚會時間就是聽專講、讀聖經,週末牧師家裡的查經小組,有穩定參加的,不少是慈濟的學生。
弟兄姊妹,可能我們很多時候會擔心,常常讀聖經會不會很無聊?會不會很枯燥乏味?但是畢業後聽到牧師這個分享,我感到激動。上帝的道是又真又活的,假使我們確信上帝是給人生命的主,我們不需要害怕讀上帝的道、上帝的話語是困難的,我們也不需要煩惱讀上帝的話會很無趣。雅各書作者向我們保證,只要缺少智慧,厚賜予人又不斥責人的上帝,必定會賞賜人所需的。我們要正確地來認識這位上帝就是如此愛人的上帝。人會軟弱,會面對各種的試煉,面對地上的智慧所帶來的破壞和傷害。但雅各書仍勉勵我們,信心在試煉中會生出忍耐(1:3)。信心是因為我們先領受上帝的道,在面對不同的情況,我們知道上帝在做工。信心幫助我們專一、保守自己所做的一切,並且幫助我們忍耐,期待上帝自己來帶領。願我們用從神所領受溫柔的智慧,來結出清潔、和平、溫柔、憐憫和美善的果子,來彰顯神的和平和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