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張主藤牧師

經文:希伯來書4章12-16節

主日:2024年10月13日

 

前言

  弟兄姊妹們平安!在「跟隨主耶穌,連結與更新」的年度主題中,我們信仰生活裡是否更有親近耶穌、高舉耶穌,並且榮耀耶穌基督?是否愛主更深,並且連結合一在基督裡?「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就是年輕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40:29-31)盼望教會世代同堂一起來敬拜主,讓弟兄姊妹都能在聖靈的團契之中,力上加力,重新得力,如鷹展翅上騰!

  這幾次主日講道透過研讀希伯來書的篇章,一同探究生命與拯救的信息核心-主耶穌基督,祂是「道成肉身」降臨世界的上帝之子,道在人間顯明上帝的榮耀。基督徒是上帝話語的子民,在上帝的話語中遇見上帝,並且經歷祂話語的大能與改變。人的口舌與話語帶有力量,是頌讚也可能是咒詛,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而創造天地的偉大上帝超越被造的人,祂的話語是創造也是生命,能改變人心,帶來拯救與釋放、醫治與赦免、復活與盼望!

 

一、天道與神的道

  「道」到底是什麼?我們如何認識並經驗這道?上帝的話語動工在人的身上,又上帝的靈如何透過話語來對我們說話?世上很多的道理,殊途真會同歸嗎?「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誠,商道酬信,業道酬精」是傳統東方哲學最經典的表達,看重道的精神層次。

  至聖先師孔子曾言:「君子謀道不謀食」,但是他沒有教導學生及我們,交待這個「道」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孔子雖慎重看待祭祀,但言不論鬼神,儒家的天人觀注重道德的自然之天,自然之天也就是天道。在天人關係上比較著重道德上的修為,但為何持守道德倫常與天道從何而生,似乎又是一個超越並需要深究的課題。
  在新約書信中的經文,許多處讓我們看見福音之道(話語)的希臘原文,既是logos與rhema,是上帝永恆真理的話語,也是對人個別指引的話語,並且都是活潑永存的。例如:「你們既聽見真理的道(logos),就是那叫你們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弗1:13)、「並戴上救恩的頭盔,拿著聖靈的寶劍,就是 神的道(rhema)。」(弗6:17)、「神的道(logos)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來4:12)

  這道就是「神的道」,描寫為上帝所賜的鋒利雙刃寶劍。上帝的話語,揭露出人心中意圖,可以把人魂與靈分開,表達出分出真正重要與表面重要之間的差異。世上道理人人會說,但是出於真心誠意或虛情假意,如何能得知?人或許能經過訓練後通過測謊機,但卻無法通過上帝話語的審斷,如雙刃寶劍的刺穿與揭露。

 

二、上帝的道、上帝的話語

  寫下啟示錄的約翰,在拔摩海島看見耶穌基督的臉,像太陽般發光的異象,從祂口中吐出一把兩刃的利劍出來(參啟1:16),表達出耶穌基督所說的話語,是鋒利的審斷與命令,所以神的道帶有生命的奧妙力量,成就人所不可能成就的事情。「在人所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因此在福音書信裡,宣告上帝的話語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參路1:37),祂的話語既出,便成就祂永世的旨意。

  希伯來書的作者將這篇論述基督與道的講道,在一個段落就將要點稍微釋出,讓大家驚鴻一瞥,精彩的預告置入了期待,漸漸就要呈現的主題有部分的印象,像是影片的預告片技巧一般,或是讓人先試吃嚐了一口美味,對這生命的食糧有更多的憧憬。上帝所默示在聖經上的話語,若經轉換成應時的話語(rhema),對聽見的人而言,這話語就是賜生命的靈,就是生命(參約6:63),因此是活潑而有功效的。

  上帝的道是生命活潑的道,讓人看見生活裡永恆不變的真理。詮釋聖經是先了解原意,明白上帝曾那樣對人說話,然後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要問,現在這句話,在我們的處境下是什麼意思?不僅是背誦聖經金句,現在是心領神會,從心領受出來。上帝的話語,將平凡的一天變成了「今天」,這一刻成了危機與抉擇的時刻,將每日例行的事物,變成了信仰的榮耀劇場,召喚平凡的生命,成為神聖的生命勇者。上帝活潑的話語,回復了我們的信心,並且重燃我們的盼望。上帝的話改變了徘徊不定、徬徨無助的人,使之成為上帝救贖,這個重要故事中的主要演員,我們都成了天地間劇場上的一齣戲,讓飽受驚嚇而躲藏在園地裡,以各種藉口拒絕成為神聖基督伙伴的人們,能夠藉著祂的話語,成為口中的宣告與稱頌,勇敢站立,並清楚宣告見證上帝的道。

  一段向上帝語語的能力如詩歌般的頌讚(參來4:12-13),顯出上帝的話語比任何世上的雙刃劍更加鋒利,像是武俠小說裡的倚天劍或屠龍刀,有「削鐵如泥」的神武。以軍武利器來做比喻,都在描述上帝的話刺穿了天地之間的簾幕,戳進人性的深處,揭露「心中意圖」的秘密。這把正義之劍是如此地鋒利,甚至能將「魂與靈」分開,分出真正重要的與表面重要的之間的差異。無人能夠從上帝說話的行動中躲開;上帝的話將每個人的生命揭開,赤裸顯露地擺在上帝眼前。

  上帝的道不單是祂說的話語,或是與祂溝通的途徑,這道在我們心裡工作,更是活潑永存、改變生命和滿有功效的。就像鋒利的手術刀,有力量剖開人的內心和意念,顯出真實的善與惡。我們作出抉擇來聆聽祂的話語,帶領我們生活言行,或是選擇自己的道路自己走。總是沒有任何事物可在上帝面前隱藏,祂知道我們所有的心思意念,祂統管萬有一切。雖然上帝這樣清楚地知道我們的一切,祂仍然愛我們,幫助人去蕪存菁,過蒙主喜悅聖潔的生活。(參來4:12-13)

 

三、所承認的真道

  上帝的兒子耶穌道成為肉身,降臨在這世界,而這生命的「道」即是「公認的事」或指一種信仰的表白。「所承認的道」也就是所承認的信仰之意。我們所以要持定所承認的基督信仰,是因為我們已經有位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是能夠幫助我們堅持到底的。

  基督的大祭司身分,比其他祭司更超越。大祭司每年一次進入至聖所,為全國百姓獻贖罪祭(參利16),而耶穌卻永世作我們和上帝之間的中保,祂既是真正的神,也是真正的人,在上帝的右邊為我們代求。祂也作上帝的代表,使我們確信神會寬恕我們。(參來4:14)耶穌基督是慈悲忠信又尊榮的大祭司,成為神人之間合宜的橋樑。

  耶穌降世為人子,跟我們一樣,經歷了生命中所面對的各種引誘,但我們可以得到安慰,因為祂能夠體恤我們;但祂雖然曾受引誘,卻沒有犯罪,祂與我們不同,祂是惟一在生命中完全沒有犯罪的人。面對試探的重重圍困,苦無出路,而對人生悲苦,看不見曙光時,這叫我們得著激勵,祂告訴我們面對試探引誘時,我們可以不落入犯罪。(參來4:15)

  我們的生命是上帝在編織,順逆苦樂的一條條絲線,交織著我們看似不明的繁雜生活型態,卻在這絲線的編織中,慢慢呈現出清晰且美麗的生命繡毯。為了顯明彌賽亞耶穌身上的基督使命,作者論述描寫耶穌是:上帝忠實的兒子、受苦的元帥、上帝獨特存有的印記、天上的聖子、忠信的大祭司等,然而這不相關的頭銜卻是相互連結,並且展現上帝榮耀的記號。

  耶穌是以榮耀和尊榮所立的天上聖子,但祂同時也是信心的元帥先鋒,有分於人類所有層次的苦難中,當祂道成肉身降卑到這世界,與苦難的人類完全一致時,祂仍然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榮耀所發出的光輝。

  在這拯救的動態曲線中,像是救恩的拋物線般,所有關於耶穌的基督論,描述都是同時真確且有效的,編織出一幅複雜、多重圖案的織物。熟悉的救恩曲線,並非只是單純地重複,因為每當循著拋物線的軌跡時,都會將重點落在不同的神學洞察上。

  希伯來書的作者描繪出這條救恩的拋物線路徑,也就是主耶穌,這位上帝的兒子,從天上榮耀的施恩寶座,向下降卑進入地上的領域,以受苦的元帥(受苦的僕人)之姿穿越歷史,神成為人子,有完全的神性與人性,成為一位人類經驗的完全參與者,爾後受死的苦,大獲全勝地回到天上,統管萬有,坐在上帝的右邊。

 

四、到主施恩寶座前

  靈命成熟的抉擇中,禱告是我們憑信心來親近主的途徑。有些基督徒禱告時膽怯不敢求神滿足他們的需要;有些卻很輕率,漫不經心地祈求。神是君王,我們應當存著敬畏的心來到祂面前。當你心中有所壓抑,且久不釋懷時,要坦然無懼地向祂禱告。(參來4:16)

  作者第一次經由救恩拋物曲線,顯出的是信心。他要收信的會眾確信:即便人類事物的趨勢不斷變動,看似隨機、混亂且危險,實際上卻是由上帝的兒子慈愛地治理著,祂正坐在上帝的右手邊,並且「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參來1:1-4)再來作者的目標是盼望。他安慰會眾並提醒他們:耶穌,在曲線向下的範圍裡,讓自己完全且仁慈地參與在人類的苦難中,因此「能搭救被試探的人」(參來2:5-18)最後作者的目標是禱告。他藉著強調耶穌是神的兒子時,擔任並完成「尊榮的大祭司」的角色與功能,鼓勵會眾朝向更勇敢、更有活力的禱告生活。

  這些話主要目的是鼓勵會眾朝向勇敢、甚至是大膽的禱告,好讓自己「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參來4:16)。他表達了教會信徒要一改過去膽怯的禱告、有條不紊或正式卻疏遠的「形式化」禱告,以出自人需要時真誠且衷心的吶喊,如嬰孩無助時以大聲哭喊來呼喚父母,相信自己一定會被聽見,並且得到溫暖的安撫。以那種猛烈敲擊天上大門的方式來禱告,勇敢向永活的上帝祈求憐憫施恩。

  「作隨時的幫助」的希臘文原文,是一個口語化的表達,意思是「在關鍵時刻得幫助」。「為要得憐恤,並且蒙恩惠,成為在關鍵時刻的幫助」這恩惠在我們需要時便臨到。當強烈的試探正迎面向你撲過來時,只要仰望基督並向衪求助,衪便會施恩,成為關鍵時刻的幫助。

  禱告的操練關係到我們對上帝的相信,以及上帝和我們的關係。簡言之,我們如何祈求與代禱,皆來自我們對所信的有多堅定。這也是為什麼希伯來書作者會呼籲會眾「當持定所承認的道」(參來4:14)並堅定確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像。」(參來1:3)我們的認信如何促進大膽地禱告呢?真正的禱告應該以敬畏開始,而所有的禱告都從上帝的榮耀與人們的不配出發。誰才配得向上帝說話及禱告呢?就基督教信仰及所「承認的道」而言,答案是沒有人配得!除了「沒有犯罪」的耶穌(參來4:15),並且所承認的福音乃是耶穌,祂開啟了我們自己無法達成的可能,使我們奉靠祂的聖名向榮耀的上帝祈禱。

  所謂耶穌「沒有犯罪」,乃要確認耶穌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在神人二性且沒有減損任何人性的情況下,經歷了全部的模糊與不確定、軟弱以及受傷、生命中的試探與苦難,卻沒有偏離祂成為人的召命。祂是我們的「尊榮的大祭司」,為我們開啟通往上帝的道路,祂如我們的兄弟,聚集祂的弟兄姊妹回到上帝的家。

 

結語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當耶穌朝向上帝並將我們的供物置於上帝面前時,祂並非不帶情感地執行。這位大祭司參與在人類的苦難中,祂「體恤我們的軟弱」(參來4:15)。耶穌在天上的祭壇所放置的不是一般的供物,而是將人類的景況帶到上帝面前。這位大祭司將我們的需要、苦痛、虛弱、對公義的渴望、要求和平的吶喊,都帶到上帝的寶座前。

  因為耶穌基督的拯救,我們已經進到幔子內的神聖至聖所了。有施恩座在我們面前,那麼我們就會得到什麼?耶穌基督不但拯救我們,祂為我們代求;耶穌基督不但拯救我們,祂體恤我們的軟弱;耶穌基督不但拯救我們,祂扶持我們,祂把能力給我們,因為祂是一位大祭司,真正的大祭司!

  在耶穌的臉上看見「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參來1:3)。看見主從神聖的至高處屈身而下,來承擔我們的痛苦並且背負我們憂傷,我們可以自由向祂祈禱懇求主施恩。「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憫,蒙恩惠,作及時的幫助。」(來4:16)深信我們大家要得主的憐恤與恩惠,時常來到主耶穌的施恩寶座前,蒙受主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