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林 宣傳道師

經文:希伯來書7章22-28節

主日:2024年10月27日

 

  上禮拜張牧師的講道提到第五章耶穌大祭司的身分,今天我們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祭司對我們的意義。透過這個大祭司我們可以一同來思考傳承的課題。希伯來書是一本很特別的書信,其不斷地描寫傳統,透過回憶與回顧上帝過去如何帶領百姓出埃及入曠野,作者要幫助那面對羅馬帝國壓迫及受希臘文化影響的第二、三代基督徒看見,上帝也要帶領他們。不只如此,主也要帶領今天的我們走出埃及的路。主通過設立耶穌這位大祭司,讓我們看見他從古至今與人立下美好的約。

  不過,大祭司和我們有甚麼關聯?耶穌已經有上帝的兒子和基督的身分了,難道這樣還不夠嗎?為什麼還需要強調耶穌大祭司的身分?我們讀希伯來書,對於作者這樣的安排總是感到百思不解。到底作者想要透過大祭司這樣的形象,來讓我們對信仰有什麼不一樣的認識?

  說到祭司我們會想到甚麼?我們想到希伯來聖經,也就是舊約聖經中這些聖殿、律法,祭司的制度和敬拜的儀式。當前的我們會說,有耶穌基督、有教會就夠好了,這些舊的東西已經過去了。但是對那些直接傳承舊約的人,就像前面7:11節所寫,人會問為什麼已經有了利未人的祭司職,並且在這個職份下領受了律法,我們還需要照麥基洗德的體系來興起另一位祭司?為什麼律法都已經確定了,還要因為祭司職份的改變,律法也要跟著改變?不只是律法要改變,連耶穌來都要立過新的約!不知道我們是否覺得很奇怪,上帝改變自己和百姓立的約,難道上帝認為自己一開始透過摩西給的約不夠好嗎?這樣上帝不是自打嘴巴嗎?

新的就是要取代一切舊的?

  從希伯來聖經所留下來的故事,我們看到人背叛耶和華,以色列的國王、大衛王的子孫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這些惡的事帶來聖殿的敗壞,人民開始敬拜別的神。特別最近小組有讀歷代志和耶利米書,我們在讀這些書卷的時候一定感受很深。

  看到這些歷史,我們就會有一個想法:歷史的教訓讓我們看到,舊約的律法、聖殿的敬拜是不夠的,這些條文、誡命沒辦法幫助上帝的百姓過聖潔的生活,所以需要有新的制度、新的人、新的約來取代這些舊的儀式。就像27節所說的,人的祭司有罪,人要先為自己的罪獻祭,才能為百姓獻祭,但是耶穌沒有犯罪,他只要將自己獻上一次,就成全了所有的獻祭。28節繼續說「律法所立的大祭司本是有弱點的人,但在律法以後上帝以起誓的話立了兒子為大祭司,成為完全,直到永遠」。經文好像在跟我們說,舊的不夠好,我們需要新的,一個永遠都不會出問題的保證!

  難道,希伯來書就是要我們用新的去取代、去汰換舊的嗎?因為舊的不好,所以希伯來書作者就希望以前這些舊的可以無效而廢掉嗎(參7:18)?人都不喜歡被取代,當這個人可以取代另一個人,就代表說那個人沒有價值,當然也有可能,有一個新的更優秀的人可以將事情做得更好,當然我們就不需要原本舊的這個。

  人都不喜歡被取代,但是我們也希望可以有改變、有新的方向。就像教育改革,每一次教改都會引起許多爭論。前兩週就有一則新聞提到,從108課綱施行至今,這五年來台灣的補習班數量竟然超越了超商。起因於,108課綱沒有共同版本的教科書,家長害怕孩子學的東西不足以應付考試,所以開始送孩子去補習班學習更多知識。可想而知假使教育部沒有幾年就教改一下,改來改去,老師、學生、家長一定會哇哇叫。但是沒有改革也不行,因為不改變也會衍伸其他問題。想要改變就是因為期待有更好的學習和認識。但是,當人想要改變,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從舊的裡面去產生新的認識、新的看見,人都往往習慣將舊的、不好的拿掉,用新的來取代、汰換舊的。到底,希伯來書是用新的取代舊的?還是在舊的裡面,看見新的東西?

在舊的故事中看見上帝做新事

  回來到希伯來書,我們需要特別注意,希伯來書從頭到尾沒有將基督徒稱作上帝新的百姓,這本書是在新的約當中稱呼基督徒是上帝的百姓(3:1-14)。這也就是說,作者沒有因為這個新的約,就讓基督徒代替以色列人和上帝重新立約。希伯來書向我們呈現了上帝百姓的形象。這些信徒被上帝呼召,呼召不是將傳統、儀式當作外衣穿在身上,而是用堅持、堅定的態度,在希臘的文化裡面重新認識耶和華對亞伯拉罕的呼召,以及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經驗,作者幫助這些第二、三代基督徒在祖先的故事中看見基督的同在。這樣的看見是讓他們和傳統產生共鳴,並督促他們在信仰中保持堅定與韌性。

  上禮拜的經文和今天的經文都提到了大祭司,所以我們需要回到麥基洗德。從麥基洗德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神帶領百姓出埃及的經驗和希伯來書中的第二代信徒的信仰是有連結的。作者強調耶穌是照麥基洗德的體系成為大祭司,麥基洗德的出現不是要強調位階的高低,第七章說他的名字的意思是公義的王,又有和平的意思(7:2),更加特別的是,「他沒有父母、沒有族譜,他的生命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在哪裡結束」(7:3)。麥基洗德的背景很重要,這個背景提醒我們麥基洗德的權柄和能力,不在於祭司尊貴的職分,反而是這個職分讓他的生命是和受苦、流浪的人,沒有房屋房產作為保障的人連結、同在。這樣的背景凸顯出麥基洗德的生命是和亞伯拉罕同在(在創世記23:3-9亞伯拉罕在遊牧、旅居的生活中,必須與赫人談判才能為撒拉找到一個埋葬之地)。從這樣來看,麥基洗德的生命也是和那些在曠野裡面流浪的百姓同在,也是和這些在希臘文化中,面對信仰挑戰的第二、三代基督徒同在。麥基洗得、亞伯拉罕、曠野的百姓、希伯來書裡面第二代的信徒,他們都是在世上寄居、客旅(也可翻譯作陌生人),他們必須承認自己是依靠上帝預備的寄居、客旅的(參11:13-16)。

  從耶穌的大祭司的身份上我們也可以看到,耶穌的權柄在於祂依靠上帝的憐憫與恩惠,權柄也是在於上帝的旨意。耶穌和人的大祭司不一樣,「耶穌是有發誓」的,但經文接著又說這個「誓言是主所起誓的」,而且主說這個誓言永不改變(7:20–21)。雖然耶穌是「聖潔、沒有邪惡、沒有污染、是離開罪人的」,但是我們要更加注意耶穌是上帝的兒子(7:28),這個兒子的身份,是要順服上帝的心意,這個順服是在困難中知道自己是受上帝的呼召,知道上帝的同在,所以願意在苦難中尋找上帝,向上帝懇求(5:5–10)。換言之,耶穌在誓約中成為大祭司,是因為祂知道上帝主動起誓、是值得信賴,祂願意在上帝的誓言中持守使命與呼召。

舊當中有新,新當中也有舊

  所以上帝設立耶穌成為大祭司,耶穌大祭司的身份,讓我們重新思考約的中保的意思。約的中保不只使人和上帝的關係和好,這個約的中保不是切斷新約和舊約的關係,而是將現今所發生的事和過去的歷史連結起來。耶穌作為約的中保讓我們明白,新約不會取代舊約,在舊約裡面上帝已經開始做新的事。這個約是新約,這個約也是舊約,舊約裡面有新約,新約裡面也有舊約。新約不會取代舊約,舊約也不會壓制新約。當我們領受新的約,就代表我們也繼承、傳承了舊的約,舊約仍然要對今日的我們發出果效。

  人無法將新約跟舊約分開。就像希伯來書一開始就說「古時候,上帝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向列祖說話,末世,藉著他兒子向我們說話,又立他為承受萬有的,也藉著他創造宇宙」(1:1-2)。短短兩節經文,就讓我們看到上帝將舊的和新的放在一起,兒子不是只有在新約的時代做事情,在一切的開始上帝就已經通過兒子來創造與安排。上帝的作為是要幫助我們仰望主,這也是為什麼耶穌是更美的約,因為上帝的賞賜是要帶領我們一直看見更美的盼望,是讓人願意前進的盼望。所以不只是曠野的百姓,今天的我們也需要走出埃及的路。出埃及的路是讓上帝來更新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從上帝得到新的眼光,並且在立約的關係裡面緊緊與主連結。

約的中保:傳承與更新

  我們家老大很愛玩鐵軌,家裡也有這些玩具,但是每次親子館、博物館,他看到就是要玩。大人會說,這個家裡有啊,去玩看看不一樣的,但孩子就是會跑去玩鐵軌。後來我才明白,為什麼老師跟我說孩子喜歡新的東西,不是他們喜新厭舊,而是懂得如何生活。我聽到不以為然認為這樣太浪費了,而且這樣會製造垃圾對環境不好。但是老師說,這個新不是說東西一定要是新的,這個新是一種新鮮感,小孩懂得享受新鮮感。這個新,可能是在不一樣的情境玩原本就有的玩具,也可能是有新的小朋友加入一起玩,或者是他發現了新的玩法。

  上帝的約,上帝的律法也是這樣。耶穌作爲約的中保的身份,給我們看見,新約傳承舊約,新約也是更新我們對舊約的眼光。只有傳承律法與制度是不夠的,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眼光也要更新,我們需要對這些東西有新鮮感,我們才會明白為什麼耶穌是更美的約的中保。

  希伯來書提醒我們,我們不是用時間(直線型時間)的觀念去看約,新跟舊不一定指約或是律法本身,這個新和舊也是在於,人如何與約、如何和律法互動,新或舊是互動下產生的結果。我們是用舊的方式互動,還是用新的方式互動。在這些互動中,我們是否重獲自由去體會上帝的愛?主耶穌這位大祭司,祂會長遠活著為每一個人祈求,而且是拯救到底的主,因為祂成為完全直到永遠(25節)。雖然我們的身體每天都在變老衰退,每一個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開始面對死亡。但是在主耶穌裡面,我們雖然變老,我們仍被神看為是新的、是美好的,因為耶穌是更美的約的中保。我們不一定要照著時間、四季的變化來經驗上帝的愛。這些約寫在我們的心思、心裡面(8:10),只要我們的心臟還在跳、我們還有一口氣,我們每分每秒都可以在新的眼光裡面,經驗上帝更美好的帶領,體驗到在主裡面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