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8主日講章--何處有公義?何處有平安?(林 宣)
- 主日講章
講道:林 宣傳道師
經文:耶利米書33章14-16節
主日:2024年12月8日
今天是待降節第二個主日。假使今年的降臨節是從一個被火燒毀、屍橫遍野的城市,一個沒有人、沒有居民、沒有牲畜、被毀壞的鄉村和街道開始,就像33章所描寫的,房子裡塞滿了屍體,猶大城鎮和耶路撒冷街道荒涼、無人、無居民、(4–5,10),如果待降節是從這樣的局勢中開始,我們的心歡喜得起來嗎?
「瓦礫中的耶穌」是去年聖誕節我在網路上看到的新聞,這個新聞採訪伯利恆一間信義會教會,他們去年取消了所有聖誕節的慶祝活動,為了紀念巴勒斯坦在戰爭的痛苦裡面。在教堂裡面,他們特別用破碎的瓦礫作為耶穌的馬槽,教會用巴勒斯坦的傳統花布來包裹耶穌。這間教會的牧師說:「假使耶穌於今天出生,他只能誕生在瓦礫之中」。這位牧師說,從這些戰火下出生的孩子身上,我們看見耶穌的形象。伯利恒的人民非常的悲傷,他們的心是破碎的,他們因為加薩走廊的戰爭感到痛苦和無助,他們痛苦、不斷呼籲世界去注意,許多無辜的百姓、孩子死在戰爭當中,但是這些巴勒斯坦的人民無法去改變這些困境、使戰爭停止。我們想想看,如果我們的孩子在路邊生產、流血,我們的孫子、我們的孩子在廢墟裡面出生,我們的心一定很痛,我們會質問上帝,上帝你的平安到底在那裡,你的公義到底在哪裡?
假使,上帝的公義,上帝的和平就是必須要從如此家破人亡痛苦的處境中重新開始、重新建立,我們可以接受嗎?我們仍然會相信上帝是公義的嗎?
耶利米書33:14-16讀起來充滿安慰與鼓勵,一般來說,耶利米書30章到33章被視為一本和解的書。但我們不能忘記先知耶利米所面對的狀況。在耶利米的處境中,耶和華讓他看到,他所愛的民族、國家很快就要面對非常痛苦殘忍的處境。但是這些人民將耶利米看作是一個瘋子,要他們去接受耶利米所傳達的消息是不可能的。當一個人的信息對他所愛的人來說是厄運,這個人不只是失去自己享受快樂的能力,他還會讓身邊的人對他產生敵對和憤怒。戰爭的畫面、對災難的預知,可以說徹底摧毀了耶利米的靈魂。
耶利米書一開始清楚說到,耶和華對耶利米說:「看啊,我已經將我的話放在你口中,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1:10)。不止是這樣,耶和華再一次強調這些一定會發生,耶和華自己對耶利米說:「我要看守我的話,使它實現」(1:12)。弟兄姊妹,上帝公義的實現就是要經過拆毀、破壞及推翻、重建及栽種過程,而且上帝的公義是建立在,整個以色列民族的拆毀、破壞及推翻、重建及栽種。以色列人必須要經過這些痛苦的過程,他們才能夠明白什麼是公義、什麼是和平。
自我蒙蔽的慣習造成人在沒有救恩的地方看見虛假的救恩
但是這些人民不認為會發生這樣恐怖的事,他們認為這一切的災難只是暫時的,和平穩定很快就實現。耶利米知道人民沒有真的意識到,耶和華所宣告的一切是多麼嚴重。從這些百姓對聖殿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自我欺騙。聖殿是上帝的居所,人必須要以誠實的心在耶和華面前為自己的罪惡贖罪。但是在第六、第七章我們看到,聖殿的儀式不再幫助人悔改、認罪,這些儀式變作赦免罪的機制。犯罪的人來到聖殿,不只沒有因為犯罪被責罰,聖殿反而變成是賊的家、人閃避罪惡的地方。人來到聖殿不需要為自己的罪付出代價也可以輕易得到拯救。人民貪圖不義之財,先知、祭司是虛假的(6:13),人民受害,這些祭司、先知輕忽的說平安平安。這樣的虛假也遍佈人民的生活。人民彷彿有敬拜生活,說這是耶和華的殿,但是他們沒有對彼此誠實,也沒有施行公平,甚至欺負孤兒寡婦。猶大人民隨從偶像,又在聖殿當中敬拜說:「我們平安無事」(6:14, 8:11)
耶利米所面對的社會,是一個活在自己的想像,一個習慣不公義、壓迫鄰舍的社會。這個社會甚至對於土地被破壞沒有任何感覺、也不感到虧欠,這些的習慣讓他們不認為自己有什麼不對!這些習慣和社會的價值觀,影響整個國家,他們長久以來習慣照自己的想法去實踐信仰,為此,他們對自己做錯事沒有感覺、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錯了。到最後,就算是對的東西出現,他們看不到、也感受不到。這是非常恐怖的,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在不可能有救恩的地方看見救恩!這也是為什麼,耶利米的警告從頭到尾都沒有人要理會、沒有人放在心上。
耶利米為了要讓百姓醒悟,他宣告一個對所有人來說是絕望的未來。敵人要完全毀滅他們的國家,耶利米警告百姓,和平不會照人想像的很快就實現。耶和華的和平不允許世界繼續不公義。和平是什麼?和平是猶大要服侍巴比倫,猶大會失去一切的土地、人民、聖殿,他們必須要放棄他們對祝福與應許的了解。耶利米所宣告的和平對猶大來說,是一種遺棄,百姓的身份、生命受到極大的威脅,他們一定會被人擄走,並且在流亡的生活中重新認識自己的身份與信仰。
何處有拆毀、毀壞、傾覆,何處有平安
絕望、家破人亡,如何讓人民看見上帝的公義與和平?大衛公義的苗要在哪裡長起來?15節告訴我們,大衛公義的苗要在荒廢、無人、沒有牲畜的地上重新長出來。在荒涼的土地上、毀壞的城市中,耶利米看見一個開始,這個開始是要放開自己過去所抓住的一切,放開那些提供虛假安全感的作法與制度。耶利米要這些被擄的百姓放棄在這塊土地上原本的身份,接受自己難民、邊緣的地位,在這樣弱小的身份中繼續生存。
耶利米鼓勵流亡的百姓在一個家以外的家,也就是巴比倫,開始他們的生活。他們要在巴比倫住下來,並且維持他們與以色列家的聯繫,在新的土地上重新實現正義、有愛心、而且有和平的社區。無論是在巴比倫,或是回去到自己的故鄉,無論在何處,生存、盼望的重點不在於在原本的土地居住。而是無論在何處,都要和耶和華一起建立一個沒有暴力、沒有壓迫和剝削,並且不再有偶像崇拜的社會。在荒涼的城市、沒有人和動物的街道,耶和華要重新使大衛公義的苗裔長出來。這也代表說以色列人民對耶和華的認識、信仰,不再需要依靠社會的權力,不再需要人對土地的愛戀、不再需要穩固的房屋,特別是和聖殿有關係的社會權力制度以及人的權柄。人不應該從這些東西獲得安全感。
耶和華透過耶利米所說的拆毀、破壞及推翻、重建及栽種,這個過程是充滿盼望的重建。人的希望會持續地落空、耶利米年老時仍沒有辦法回到故鄉,被人帶去埃及死在那邊,但是上帝的應許依然和祂的百姓同在。耶和華應許只要白日黑夜按時輪轉,祂和以色列百姓所立的約就不會廢棄(33:19–26)。上帝的審判看起來為整個以色列民族帶了厄運,但是耶和華沒離開他們。上帝的痛苦就是人民的痛苦,人民的痛苦就是上帝的痛苦。耶和華雖然是審判者,但是因著與這些百姓同在,耶和華自己也在這個當中承受極大的悲傷。耶利米的宣告越大聲、越痛苦、絕望,就代表耶和華對他們的愛是多麼深和強烈。
發芽的種子:重新出發的希望
幾年前,2018年英國的雀兒喜花展(Chelsea Flower Show)和檸檬樹信託合作,展示了敘利亞難民營花園的樣貌,從那時候我開始注意,難民如何在異地的難民營透過栽種花草重新開始新生活。世界各處的難民營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他們會種鮮豔的紅花。他們所住的帳篷是制式的,是政府或組織單位提供的,但是他們會用生活裡面寶特瓶、鐵桶、塑膠籃、罐頭這些對我們來說是垃圾的東西來種花、佈置營區。除了種那些可以採來吃的菜和水果,他們種很多花。或許我們會想說,種花不實際,都吃不飽了還種什麼花,花能吃嗎?敘利亞的難民說,他們流亡、離開故鄉之前會想辦法帶著種子,他們被迫一定要離開,但是他們希望有一些東西是從自己家鄉來的。問這些難民他們最想念是什麼,他們會說是大自然的聲音、他們的花園和樹木。這些難民特別想要種花,因為所長出的鮮花讓他們感受到時間會過去,時間會帶走悲傷,他們可以繼續面對未來的生活。用種花來改變生活的空間,他們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可以改變這個必須接受的環境。他們在新的土地上,重新整理他們的生活,建立自己的家園,努力找到成為一個人活著必須要的尊嚴。從這些美麗的花,我們看見他們的無奈,他們的痛苦,但是在這裡面,我們也看到生命的力量。
這些花不是什麼高貴的東西,是非常普通的,但是這些花為這些悲慘的新生活帶來盼望。雖然必須要被安置於難民營中,但是這些小小的花園成為他們故鄉的延伸,他們回想自己的原本的家園,同時他們也可以努力在新的土地上重新建立自我的認同。這些難民營的小花園改變了我們對難民的看法,他們不只是戰爭、權力的受害者,他們也是生命的「倖存者」。他們所栽的,也是人的尊嚴,是對生命的盼望。
「在那些日子、那時候,我必使大衛公義的苗裔長起來;他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在那日子猶大必得救,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33:15–16)上帝的公義與和平是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但是耶和華也透過耶利米對所有人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31:3)。耶和華的審判不是讓人失去盼望,審判是讓人明白,只有活在上帝的正義與和平裡面,破碎的社會才有可能找到新的語言和新的眼光。活在盼望中意味著我們必須對未來保持開放的態度,並且拒絕讓當下的一切將我們封閉起來。這樣的盼望也是降臨節的盼望。人要活在上帝的盼望裡面,就代表面對未來,人要願意接受不同的可能,因為上帝的慈愛可能顯明在讓人不舒服和不安全的地方。人所宣告的公義與和平沒有真正的公義與和平,只有上帝才有可能創造新的倫理,在待降節期,願耶和華真正成為─我們的義。正如16節所宣告的「他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