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張主藤 牧師

經文:使徒行傳8章26-40節

主日:2025年2月9日

 

前言

    大家平安!教會兒童營除了孩童品格的學習與塑造,教會的活動也在見證福音。天氣冷的時候,有善心人士提供保暖衣物或熱食給缺乏的人,這是好消息;飲品咖啡買一送一,也是對愛喝咖啡的人的福音,但對不喝咖啡的人及孩童,也許就不是福音了。「福音」就是好消息,在教會所說的福音,不但對個人是好消息,是關乎生命的好消息,更是每一個人與創造主的關係,也就是人的信仰。信仰不是知識的冷漠交換,而是一種愛的生命交流。對於基督徒而言,我們領受了耶穌基督的愛,主也呼召我們成為傳福音的使者,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來榮耀祂。

一、福音的道路上

    使徒行傳第八章一開始,就提到初代教會首位執事司提反,因宣揚基督福音而殉道後,教會就開始受到殘酷的大迫害,許多基督徒為了躲避逼迫,不得不離開所愛的耶路撒冷,無形中福音就因門徒的四散及遷徙而向外傳開。福音似乎是因教會受逼迫而廣傳到外邦,實際上是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祂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我們常選擇自己堅持的道路、熟悉的環境、習慣的飲食及傳統文化,是舒適也是限制,但在神奧妙的引導中,峰迴路轉,讓人真實地遇見神並降服於祂。

    在第八章的經文,描述了掃羅在逼迫主的道上,認識主耶穌;行邪術西門在欣羨使徒們能力上認識主;腓利在受差遣到撒瑪利亞的路上,透過神的靈引領傳道而更認識主。過去行邪術的西門受洗歸信耶穌,但生命與心志卻還沒改變。西門曾拿錢給使徒說:「把這權柄也給我,叫我手按著誰,誰就可以受聖靈。」彼得對西門說:「你的銀子和你一同滅亡吧,因你想上帝的恩賜,是可以用錢買的。你在這道上無分無關,因為在上帝面前,你的心不正。」(徒8:19-21)彼得責備並勸他悔改,祈求主的赦免。

    掃羅極力逼迫教會之時,分散的門徒往各處去傳道,見證福音,有部份到了撒瑪利亞,神的靈特別感動腓利並透過他宣揚基督。腓利領導信徒傳福音,行了許多神蹟奇事,撒瑪利亞人都覺得希奇,城內充滿著喜樂,而腓利的傳道事工大有能力與果效。過去猶太人若要經過撒瑪利亞,寧願繞道約旦河以東,都不願意踏進撒瑪利亞境內,他們有著族群與文化的衝突與隔閡,既便是門徒要跨越這道鴻溝,走出耶路撒冷,向外邦人區域傳福音,依舊是內心深處的掙扎。

不過當各樣逼迫臨到這些耶路撒冷的信徒,他們不得不離開「舒適圈」,逃到猶太地和撒瑪利亞,一路上隨走隨傳道,成就了上帝的旨意。雖然迫害與苦難讓他們四散,但基督福音也因此廣傳。司提反和腓利這兩位管理飯食的執事,不是耶路撒冷的重要使徒,卻是新一代平民領袖,他們受聖靈充滿,有智慧與好名聲,在初代教會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司提反殉道撒落了福音的種子,而腓利竭力奔走在外邦,傳揚基督福音。

    耶穌基督受苦並不是為讓跟隨祂道路的人不再受苦,而是讓你我在受苦時,我們每個步伐可以更像祂。認識主耶穌是開始,敬畏主是過程,而順服主是這條道路的終末,如同馬太福音記載所言:「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這條愛與受苦的道路上,有主耶穌與我們同行,我們傳福音也一同蒙福。

二、福音的宣揚活動

    新約聖經中有兩個腓利,其一是耶穌選召的十二個使徒之一,另一位就是今天經文中所描述的腓利,他是教會初期被選出來管理膳食七個執事之一,不僅忠心善作執事並且熟稔於宣揚福音,因此聖經又稱他為「傳福音的腓利」(徒21:8)。

腓利和司提反一樣,不單是管理教會的事務,同時也是傳福音的使者。當教會受到逼迫,門徒分散各處,腓利他也下到撒瑪利亞,在那裏為主作工,行了許多神蹟奇事。

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敵對抗衡,撒瑪利亞許多人因他傳講上帝國的道信了耶穌,讓猶太與撒瑪利亞基督徒能融合在一起,這救恩福音帶來的不是加深仇恨,而是帶來和平,這真是奇異的恩典啊!撒瑪利亞信徒和腓利相處多時並滿有喜樂,一定不捨他離去,但神的靈卻引導他到別處去。

  腓利受到眾人肯定,他們也需要被牧養,這福音基地好不容易穩定下來,何必一定要腓利此時離開呢?神的靈不會再改派其他執事人選就好了嗎?我們都有對於未來道路的疑惑,但腓利沒有看重在撒瑪利亞的個人成就,也沒有堅持己見,腓利因著愛耶穌基督,他順服聖靈的引導,離開了撒瑪利亞。

  撒瑪利亞是在猶太的北方,迦薩在南方。腓利要走很遠的路,這條路不是一條易路,是需要用力奔走的苦路。腓利不發怨言,他接受天使指示,從北邊的撒瑪利亞直奔西南邊的迦薩。經文的線索缺乏這位太監的背景,僅知道他是負責監管財物的大臣,地位崇高,這位高權重的太監是來朝聖或守節後,要南向回到他的國家。神對每一個人的得救都有祂的計劃,聖靈一方面預備受差遣人的心,另一方面又預備聽道人的心。傳福音的腓利必會奔波勞苦,但因著順服神他就甘心奔走,下到曠野蠻荒之地。在這「追馬車事件」叫我們看見,個人佈道工作不單需要感動,更要實際行動;需要信仰造就,也要分享見證。

  「埃提阿伯」(Ethiopia)今譯為「衣索比亞」,但解經學者多認為這詞是指舊約裡的「古實」,亦即今日的「蘇丹」,位於非洲東北部。這太監顯然有猶太教信仰,因他剛至耶路撒冷崇拜去,正在返家途中。高貴的馬車一面走,他端坐其內不是在看風景或財務報表,而是念先知以賽亞的書第五十三章經文,經文內描述著被殺的羊羔,一位受苦的僕人(彌賽亞)。

  這在關鍵的時刻,聖靈指示腓利去貼近那馬車。傳福音的腓利向太監詮釋這段經文,解開他的疑惑,經文中受苦的僕人正是彌賽亞-耶穌基督!腓利如何有如此的洞見,知曉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正是耶穌,定有神啟示的智慧,否則如同太監善於監管財務,但讀經卻讀不明白,有讀沒有通、有看沒有懂。透過上帝的話語與上帝的靈動工,衣索比亞的太監明白了這救恩之道,就是耶穌基督!這救恩之道今日也展現在我們前面,給了我們一條光明燦爛又喜樂的道路。

三、愛與受苦的生命福音

  在基督的愛中,這憐憫的愛與福音,也深深影響了許多的人。被尊稱為台灣乞丐之母-施照子(1910-2001)秉持基督徒「左手所做的事不讓右手知道」的精神,始終不願接受表揚的她,是萬華地區人稱「乞丐母」的私立愛愛院(原名愛愛寮)院長。出身於日本的她,將一生全都奉獻給台灣社會最底層的乞丐與孤苦老人。在1940年後60餘載歲月奉獻給院所的孤老,她也不是有受過宣教培訓的宣教師。施照子女士秉持基督徒的良善,習慣在每月底將兩張百元鈔票夾入一本聖經內,並將之贈與貧病的友人,默默表達其撫慰與祝福的心意。日本京都富裕出身,因為愛而打破族群與文化的隔閡,默默承擔苦痛、貢獻心力,跟隨基督的腳蹤,也讓福音的暖流在受苦的人心中流動。

  各位弟兄姐妹,最先把福音傳開的,並不是那些負有傳承耶穌基督使命的使徒,而是一般的信徒,如同司提反及腓利,他們都是因為被聖靈充滿,才能勇敢地四處去見證福音。首位把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傳到外邦人生命中的,是信徒腓利,而不是耶穌基督的傳承門徒。最先把福音帶入台灣的,是英國籍宣教師馬雅各醫師,他在1865年6月在台南設立醫院傳福音,後建立新樓醫院及長榮中學等,並不是受過正統神學教育的傳道人。馬偕博士(牧師)不是專業醫生,但從拔牙的經典照片,得知馬偕牧師曾經一天拔五百多顆牙,馬偕牧師一生拔牙二萬多顆。他寫了許多宣教的書信及記錄,與台灣動植物生態的田野研究,也在福音傳道,醫療照顧及普及教育上貢獻許多,設立滬尾偕醫館、牛津學堂、淡水女學堂及馬偕醫院等造福民眾。那個年代台灣人普遍具有仇洋心理,但馬雅各醫生及馬偕牧師,憑藉著傳福音的熱誠,不畏羞辱迫害,仍堅持用基督的愛消弭所有的誤解。他們深耕台灣鄉土,以行動來愛這塊島嶼上的人。

  「醫治」是身體的福音,也是心靈的康復,甚至整個社會的教化。馬雅各醫師除了奉獻醫療,也開辦台灣最早也持續最久的教會公報,帶給社會「知」的權利,留下當時的社會樣貌迄今不僅於此,馬偕牧師和馬雅各醫師,建立醫院、學校,倡導良善的宗教信仰與風俗,跨文化投入宣教的使命,願意付出時間、生命、資源和異鄉人互動,讓他者過得更好,而自己沒有名利的要求。這樣的付出,在現今的價值觀簡直不可思議,也值得台灣人世代的敬重與感佩。

  「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4:6)神吩咐我們每一位蒙召得救的人當往普天下去傳揚福音,福音的工作不是憑靠人的氣力,而是在順服聖靈帶領下的工作,若是出於人則終將失敗。早期耶路撒冷教會信徒遭受迫害、苦難、逼迫及移遷,是痛苦的事實與經驗,但是在這一波迫害中腓利得到了一個傳福音的機會,順勢將福音傳給撒瑪利亞人,以至於後來在天使與聖靈的指引下,向衣索匹亞的太監傳福音。腓利終其一生從一個管理膳食的執事,因著愛而奔走宣揚耶穌基督的救恩,傳福音的腓利祝福了各地百姓。

四、傳揚救恩的福音

  十八世紀聖公會的傳道人約翰.牛頓(John Newton)曾寫過一篇經典的教牧書信,他說道:「對於那些尋求祂的人而言,祂是以恩典的方式在施行主權。萬事互相效力,為要叫人得著益處;祂賜下的一切我們都需要,祂沒有賜下的我們不可能需要……若我們試圖靠近祂卻好像什麼好處都得不到,那我們一定要知道,遠離祂就肯定什麼都得不到。」約翰.牛頓的話幫助我們敬畏神的權柄,並思索生命的必要與需要,臨及我們處境與生命中的所有事,無論有多痛苦,都是在生命歷程中某種程度上所需要的。

  我們無論身在何處,面對的苦難與試煉有多艱困,都能依靠聖靈的能力,向人宣告這充滿愛與救恩的福音,你我都可以是傳福音的大使,宣揚耶穌基督的救恩!傳福音不是傳道人的專利,亦不是少數人的特權,是所有基督信徒的責任,也就是改革宗「萬民皆祭司」的信念。人會有錯誤、自然會失序,但神卻有美好的旨意。

 

結語

  耶穌基督的受苦與犧牲,祂透過軟弱而非剛強來成就神的救恩,讓我們體會到真實的愛,而耶穌基督的愛是我們願意忍受苦痛的憑據,祂透過失敗而得勝,顯明祂拯救的大能。

  福音的道路上誰為主多受苦楚,誰就多得安慰與恩典。傳福音的腓利、馬雅各醫生、馬偕牧師及乞丐之母施照子的生命道路,都見證了福音的美好,幫助大家跟隨耶穌,打開封閉的心門,甘心樂意走這條愛與受苦的道路。主耶穌與我們同在,願我們樂意傳揚福音,一生歸榮耀給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