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6死亡中的復活~林 宣傳道師
- 主日講章
講道:林 宣傳道師
經文:哥林多前書15章12-20節
主日:20250216
死亡:不給機會,驕傲並不願悔改
今天要分享「復活」這個觀念。耶穌的復活在基督教信仰裡面是非常重要,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事件。但是對保羅來說,十字架也是很重要,特別是十字架上的死亡是保羅不斷會提到的,因為保羅說「十字架的福音,在那滅亡的人是愚拙的;在我們得救的人卻是神的大能。」(1:18)對保羅來說,看見十字架,就是看見死亡,要面對死亡才能夠看見復活。所以教會無法只談復活,但卻不去看死亡、耶穌如何死這件事。
在這段經文之前,保羅提到「福音」。他對哥林多教會說:「這福音你們領受了,又靠著它站立得住,你們若能夠持守我傳給你們的信息,就必因這福音得救,否則你們是徒然相信」(1節),接著下來保羅將基督死而復活的故事再說一次,不過接著提到他自己的時候,他用很特別的方式形容福音如何臨到他。他說「最後也顯給我看;我如同未到產期而生的人一般。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稱為使徒,因為我曾迫害過上帝的教會。」(8、9節)。福音的發生是這麼的奇妙,如同還沒有到生產的日子,孩子就出生了!保羅這樣的形容表示福音的發生是如此危險,卻充滿奇妙,使人驚訝。福音使一個迫害教會的人,成為一個傳福音的人,而且比比眾使徒格外勞苦。保羅的故事聽起來很激勵人,但是當時的教會真的能夠輕易敞開心接納一個迫害者嗎?對我們來說,因為經過2000年,我們可以證明保羅確實悔改了、是一個無害者,我們可以很自然去講他歸信的過程。假使說,今天有一個有前科的人,比如說上次在美國爾灣教會的槍擊犯,再一次出現在教會,教會會有什麼反應?很多時候我們強調要傳福音,要傳揚主為了人釘十字架死而復活,去說這些聖經的故事沒這麼困難,但是當這些事情真的發生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信仰或許沒有這麼有把握,沒這麼堅定,甚至是脆弱的。
保羅說「因為我曾迫害過上帝的教會。然而,由於上帝的恩典,我才成了今日的我」(10節)」。復活就像福音臨到保羅那樣。復活所面對的是死亡,死亡是沒有任何的機會,死亡是不可能被改變,死亡是沒有任何的可能。保羅回去看過去看自己對教會做的事情,那時候的他,對教會來說他就是一個沒救的人,像死掉一樣。但是上帝讓他經驗到生命的大光,大光完全改變他的世界觀、他的信念,他看見過去的自己是一個死掉的人,這樣的信仰使自己死亡,去迫害耶穌、也使教會弟兄姊妹經歷死亡。這個死不一定是說沒有呼吸、心跳的死,當然保羅的迫害確實是使人失去生命。但是保羅在這裡所說的死,這個死是不給人機會,這種死是一種面對別人認為自己是最正確的驕傲、不認為要反省的態度。
所以在第12節,我們可以看到保羅說「既然我們傳基督是從死人中復活了,怎麼在你們中間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呢?」後面這句話應該翻譯作:「怎麼在你們中間沒有死人復活的事」,什麼意思?保羅責備哥林多信徒,你們看起來是活人,但是你們的樣子沒有復活的樣式。接下來在16節他又說「如果死人真的沒有復活,上帝就沒有使基督復活了。因為死人若不復活,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一直以來我們知道主耶穌復活是作基督徒最大的盼望。但是保羅跟哥林多教會說「因為死人若不復活,基督也就沒有復活」。基督復活確實是我們信仰最美的盼望,但是呢!假使我們所活出來的信仰沒回應耶穌的復活,保羅說很抱歉,基督就沒有復活!不只靠耶穌復活就夠了,我們的生活也需要對基督的復活負責任,信仰若沒有活出耶穌的復活,我們的信仰可能使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沒辦法從十字架上下來、也無法復活。
失去復活的樣式:停留在刻板印象、簡化思考、隨從己意
什麼樣的態度會使我們失去復活的樣式?幾年前在網路上流行「台灣人的世界觀」這張圖,是在諷刺台灣人對其他國家的刻板印象。比如說說到南美洲,大部分的人就會想說,這些民族很會踢足球。韓國是,有什麼優秀的人,他們都會說這個人的祖先是從韓國來的。像我自己,大家知道我是萬巒人,都會問我說,你們是不是每天吃豬腳。這些都是刻板印象!
這幾十年來,台灣社會發生很多事,這幾年來網路開始流行懶人包。就是有一些人會作整理,用較簡單的方式來說明一個事件發生的原因和過程。我自己以前也會藉這些東西去了解一些看法有很多衝突的事件,對一些很難了解的觀念,我也是會找別人整理好的懶人包來看。當一個人想要快速去了解一些事情,就會透過別人的經驗分享與重點整理,好縮減學習的時間。但是這些事情這麼複雜就代表說,只從懶人包去了解來龍去脈是不夠的,人也不應該倚靠懶人包的方式將一個複雜的事件變成是一件簡單的事。越複雜的事件,越困難的觀念,就更應該花時間去看、去聽不同的看法,反對的聲音,支持的聲音,都要去聽。
習慣用較簡單的方式去了解一個事件,會讓我們很快選擇自己所認同的看法。腦腐(brain rot)這個字當選 2024 牛津年度詞彙。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腦腐症狀,其中有一項是,懶得整理我們得到的消息,想說看別人的整理過的資料比較快。現代人每天接受大量的消息,但是大部分的消息沒有經過選擇與處理,造成資訊過載,時間久了大腦沒辦法處理這些消息,人的記憶力消退,而且沒辦法確定哪一項是正確並且重要的,就快會被網路風向帶著走。在越複雜的情況裡面,人下意識隨自己的想法作判斷。我們以為自己了解整個事件的發生,實際上大部份事件超過我們的了解。在社會的政治裡面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人習慣想說,英雄的後代,也會繼續是英雄,那些迫害者的後代,以後也會是迫害者。
這種的思考的習慣、想法使得信仰裡面最重要的復活的盼望不見了。上帝將拯救的盼望賞賜給我們,但是很多時候直接推論、簡化思考可能自己與別人拒絕上帝復活的福音。如同耶穌被人釘十字架是非常複雜的,牽涉到非常多層面。耶穌死在十字架上,和當時的社會、政治有關係,和教會中不同的神學觀念也有關係,因為是釘死在十字架,又關乎羅馬的法律。但面對如此複雜一件事,我們常說,耶穌為了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流出寶血洗淨人的罪,使人的罪惡得到赦免。說完我們會發現,人的生命沒有因為這樣被上帝改變,我們自己的生活並沒因為耶穌的死更加聖潔。基督徒甚至會用耶穌的復活去批評、去看輕看他宗教、文化。但,上帝的恩典臨到了保羅這樣極可惡的迫害者。
復活:福音臨到超越理解、不可能之處
復活是什麼?復活是福音臨到那些被人忽略、被人認為不重要、不可能的所在。保羅說「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稱為使徒,因為我曾迫害過神的教會。然而,由於神的恩典,我才成了今日的我,並且他所賜給我的恩典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其實不是我,而是神的恩典與我同在。」(9-10節)。過去用各樣的方式逼迫教會的保羅竟然可以領受上帝的恩典,獲得被改變的可能!因此當保羅重新面對福音,他說「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9:27)。什麼意思呢?保羅經歷大光,他發現原來過去他將福音變成自己的東西,用自己的方式做事,以至於在傳福音、做主的工時,變成是迫害教會、殺害人。因此當他被上帝改變、重新領受福音,這種經驗讓他面對福音態度是戰戰兢兢。
保羅非常小不要將福音變成自己的想法,不讓自己去控制福音的工作。所以他說:「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9:27)。他知道當自己把福音變成自己的東西、自己的想法,這種福音使教會恐懼、逼迫耶穌、也讓自己如同死人。當保羅重新參與福音的工作,上帝的福音提醒他,這個福音是基督的福音,不是保羅的福音。保羅再一次面對福音,不再是用福音改變人、壓制別人,將別人變的跟自己一樣。面對福音,他「攻克己身」,他看見自己的限制、自己的有限,他的生命不斷被上帝挑戰在不同的處境裡面和不同的人一起與上帝同工,看見上帝所做的超過他的想像與看法,超越他所了解的一切。這樣的信仰才有復活,才有可能為別人的生命帶來機會。
今天這段經文,保羅沒打算去證明基督的復活,對保羅來說,更加重要的是,福音是不是讓基督徒行事為人有活出基督復活的樣式,我們說講的福音是不是有讓上帝的復活顯明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成為福音的一部分、而非固化福音
最後和大家分享陶壺教會的故事。這間教會的牧師叫做湯姆史密斯,他本來在南非約翰尼斯堡服事,他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牧師,他非常會推動事工,他自己也是一位優秀的領袖。不過,後來他和牧師娘感受到事工彷彿變成了一份工作、任務,他們推動很多事工卻無法得到滿足。他和牧師娘一起禱告,最後他們決定將所有的家產買賣掉,去美國有一年的安息年。
後來他們又回到南非重新出發,創立了這間陶壺教會。他們和一群信徒一起禱告、讀聖經,尋求上帝對這間教會的心意。在禱告中他們決定使用哥林多後書四章7節「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成為教會的異象。他們開始尋找一個陶壺,來成為他們眼睛可看到的提醒。他們找了很多貴重的陶壺,最後他找到一個被人丟掉、有點破掉的陶壺。一次禮拜後,他們將陶壺放在一個袋子裡把它率破,教會的每一位弟兄姊妹要帶著一片碎片回去,將自己的禱告寫下來,隔週禮拜再帶來,把這個陶壺重新組起來。這個組回來的陶器有非常多裂痕,他不完美,但是將一隻點亮的蠟燭放進去,裂痕卻讓榮耀的光芒照射出來。
保羅在15章42–44節說:「死人復活也是這樣,在朽壞中種的,要在不朽壞中復活,在羞辱中種的,要在榮耀中復活,在軟弱中種的,在強壯中復活,在自然的身體中種的,在靈性的身體中復活。」(重新翻譯)我們每一個人就像這個陶壺的碎片,上帝不怕我們朽爛、羞辱、軟弱,保羅體醒我們,我們每個人是福音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將福音變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東西,這樣我們沒辦法看見耶穌在我們中間和我們一起做主的工。「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5:20),願新的一年「我們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在我們身上顯明」(林後4:10)。
討論題目:
- 面對社會當中複雜的議題或事件,你習慣用甚麼方式了解關心?
- 面對社會中這些議題或事件,「復活」對你而言有意義與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