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2求告主聖名~張主藤 牧師
- 主日講章
講道:張主藤 牧師
經文:羅馬書10章9-13節
主日:2025年3月2日
前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十章的經文論述,蘊含了基督信仰最原始的信仰告白與教義,這信仰告白的拉丁文(Credo)原意是「我信」。教會是基督信仰的群體,離開了信仰的「我信」,教會便不復存在,故教會群體宣認所相信的信仰,是至關重要的。
早期教會之所以受到逼迫,是因為基督信仰所致,當時只要歸信基督的信徒,願意放棄信仰,就可以得到群眾利益及自由,但許多基督徒卻選擇為基督信仰的緣故受苦,甚至殉道來死亡。不是他們願意尋死,而是因著堅守所相信的,堅持告白他們是屬於耶穌基督的人,不是任何屬世的王權。
使徒保羅說:「上帝的信息離你不遠,就在你口裡,就在你心裡。」換言之基督徒不用「上窮碧落下黃泉」去尋找生命,也不用「飛天遁地」去探尋救贖,因為上帝生命的話語,就在我們的心裡與口裡,時刻與我們同在。耶穌基督從天而降,藉著道成肉身和復活使我們得救,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回應並接受這救恩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心裡相信上帝,叫耶穌從死裡復活,這就是信心;憑藉著信心,口裡宣認耶穌為主,自然就會去遵行主的道,活出主喜悅的樣式。
一、因信稱義的使命
使徒保羅論在書信裡闡述了信與義的關係,也就是「因信稱義」的道理,也談及人稱義後,所當要擔負宣揚福音的責任。他論述了「神的義」,也就是上帝的義,這個義的美好,不是簡要化約為道德規範、對錯選擇或經濟效益,也不是社會福利、科技文明或建設卓越,保羅清楚說明,「神的義」就是上帝藉著耶穌基督死而復活,使人能和祂重新建立合一的關係,並且延展到人與他人,人與受造大自然的關係,是生命共同體需要相互依賴,而非爭競的優劣。在信心的憑據中,人信靠耶穌的拯救之恩,跨越了罪惡的鴻溝,進入上帝國的義境,不但人與神建立和好的關係,也成為宣揚和平與良善的使者。如先知彌迦所言:「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8) 以色列的先祖「信心之父」亞伯拉罕,他因為跟隨上帝的呼召,遵行神的帶領就稱為他的義,即便他仍有軟弱之舉,但總是憑信心跟隨上帝,走在聖約的道路上。
在學校學習的歷程中,學生常以為自己所思所做都是對的,往往缺乏對他者的關顧及整體考量,甚至落入自以為是的偏執,故教師會對我們「曉以大義」,教導學生能明辨是非,並有合宜的判斷,能走出「自義」的象牙塔。許多時候人也以自己的知識為「絕對」,而不順服更大的義,也就是神的義,但聖經卻告訴我們,倘若人自以為義,且不願悔改,一樣要面對死亡。
誰比較有罪,又誰是不義之人呢?在路加福音13章的記載,當時在那裡有猶太人告訴耶穌,說有些加利利人在向上帝獻祭的時候,竟然被彼拉多殺害。 耶穌說:因為這些加利利人死於非命,難道眾人就以為他們比其他加利利的人更有罪嗎? 耶穌對眾人說:「不是的!除非你們悔改,否則你們也會遭遇到同樣的結局。」 耶穌舉證了當時的重要事件,也就是西羅亞塔倒塌時,這意外壓死了十八個人,而群眾以為他們比其他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壞嗎? 耶穌告訴他們說:「不是的!如果你們要是不悔改,也會照樣死亡。」
猶太人不服神的義,對神的認識被自己民族的文化與習俗所掩蔽,他們熱心守護的義其實是民族和猶太宗教上的光榮,而不是上帝的榮耀,故執著的義不過是猶太民族「自己的義」,甚至堅持到「不服神的義」,連上帝之子耶穌,那光明的義者臨到身邊,都「不以為意」。
二、因信稱義的途徑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在二十載的修道士日子中,在修道院裡虔誠的生活、禱告、齋戒、自律及自制等,只為了得蒙上帝的喜悅。他曾自述:「如果有人因為修道士的生活而進入天堂,那也許就是我!」但在苦行當中,他不但沒得到安寧,反而看盡許多惡者的作為。路德他卻從保羅在羅馬書的這段話:「因為我們心裡這樣信,就得以成為義人,口裡這樣宣認,就會得救。」(羅10:10)領悟到這段關於稱義的啟示,發現上帝榮耀的真貌。對路德而言是個解放及跨越,他能夠坦然無懼地在上帝面前,領受上帝的憐憫與仁慈,得蒙赦免自由地活著,宛若新生。
保羅曾經詮釋這因信稱義的應許:「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後5:17) 這就是基督教信仰的精隨,也就是每個基督徒都被賦予新的角色、新的生命,在求告主聖名時,見證救主大恩。使徒們所講述的奇妙福音,早已隱藏在舊約的信息中。正如經上所說:「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裡,在你心裡。」要信主並不困難,這福音是只要口裡承認,心裡相信就可以得著的,是隨時隨在可以相信的。
「你口裡宣認耶穌為主,心裡信上帝使他從死裡復活,你就會得救。 因為我們心裡這樣信,就得以成為義人,口裡這樣宣認,就會得救。」(羅10:9-10) 使徒保羅引述舊約的經文(參申命記30:14)來強調,這因信稱義的途徑是「心口合一」,這是因信稱義的唯一要求,就是人的知、情、意間整全調合,並以實際的行動表現出來。首先「口裡承認」是「認信」耶穌是主,是一種諾言的宣示,明確表達及印證心裡對主的信心。
「心裏相信」不單頭腦知識上同意「耶穌是主」,更要在心裡將自己交託給主,並委身信靠祂。口裡承認耶穌為主,心裡信上帝叫祂復活,就是「我們所傳信心的道」的內容,代表了整個福音的核心。當人真心真意地「心口合一」宣信後,便終身信靠基督,一同「求告主名」,也就是承認耶穌是生命的主。祂被尊為「宇宙之主」,是萬有豐富的根源,並讓信靠祂的子民,能呼求主尊貴榮耀的聖名,得到神聖的恩澤。
我們應該是知其所信、行其所信,並活其所信,因為信仰的差異,會決定我們的思維與行為的不同。在真理上認真追尋是新教的傳統,教會把所相信的真理整理出來,在處境中形成完整的教義,這就是信仰告白,就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宣告了我們在台灣這個信仰群體,所共同的相信與立場。不論是使徒的信經或歷代教會所宣告的信條,都在凝聚對基督信仰的所思與所信,也在持守堅定的信條宣告中,跨越每個艱辛的挑戰。作為基督徒,每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或許你是初信的基督徒,也可能是好幾代的忠實信徒,一旦我們決定要信主,藉由受洗歸信基督,我們就是重生得救的新人,在信仰的旅程中,用生命來見證所相信的基督福音。
人囗裡承認的是「耶穌為主」,是承認了耶穌為主的主權。當人有「承認」卻沒有「相信」,這是空乏的;有「相信」而沒有「承認」是沒有果效的。聖經上用的「心」字不是單指人的情感,是更深地顯出整個人內在完全的相信。在聖靈的引導與感動中,人用心聽道,也用心行道。
三、呼求主的名
即便信了耶穌基督,基督徒在生活中並非萬事如意,而保羅怎會說我們不至於羞愧與失望呢?他不是說基督徒永遠不會遭遇羞愧或失望的事。人在相處的時候,經常可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有些境況同樣會使我們感到失望與氣餒。保羅強調的是,我們的作為有時讓自己失望,但上帝所賜的救恩永不讓人失望,主耶穌不會欺騙我們,祂的恩典使任何相信祂的人,都能夠得救,因為「凡求告主名的人就必得救。」 呼求主神聖之名的人,必定得救。
每一個基督徒的生命改變,都記錄著自己與主相遇、求告主名的感動故事。許多教會信仰前輩們的生命故事,述說主怎樣帶領他們。「上帝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就是祂按照自己的旨意呼召的人都得益處。」(羅8:28)人經歷並蒙受上帝愛的眷顧,也傳承給下一代,是一份共同的信仰告白,繼續帶領著我們的信仰生活,往更美好的境界前行。
結語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我們當奉主的聖名受差遣,在生活的順逆中求告主的聖名,活出主聖民的使命,並向普世頌揚主的聖名。主耶穌要將生命的豐盛賜給一切求告祂的人,就是求告主的憐憫、赦罪與救恩,主就豐富的賜給他們。「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10:13)這節經文是出自於約珥書第2章32節,約珥書的應許,是指在未來大而可畏的日子臨到時,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保羅在這裏則應用在主耶穌身上。主耶穌厚待一切求告祂的人,並拯救我們脫離一切的災害,願我們在求告主聖名中,經歷主奇妙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