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23信仰的習慣,習慣的信仰-林 宣傳道師
- 主日講章
講道:林 宣傳道
經文:哥林多前書10:1-13
主日:2025年3月23日
前言:
這段經文是保羅用民數記20章米利巴水的故事回應哥林多教會偶像的問題,保羅在14節警告他們要遠離偶像的事。一般來說,說到偶像我們聯想到拜神明、準備很多祭物、燒金紙這些民間宗教的活動。對青少年來說,偶像可能是他們所喜歡的歌手、演藝人員。
大部分時候提到偶像問題,都是和別的宗教、基督教以外的東西有關。確實,哥林多教會面對很多偶像的問題。這個城市有許多廟,許多的祭拜活動。尤其那些地位不高,過去很虔誠民間宗教的信徒,他們才剛信主,要完全脫離生活中這些文化,特別是面對這些祭拜的食物,他們一定會更加小心,擔心自己讓上帝不高興。因此到底可否吃祭拜偶像的食物,在哥林多教會引起很多混亂。
但是在米利巴水的故事裡面,哪裡出現偶像?保羅說:「我們的祖宗都是吃一樣的靈糧,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所喝的是出於跟隨著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但是他們中間大部分的人是神不喜歡的人,所以倒斃在曠野裏了。」不知道大家在讀這段經文的時候,會不會覺得很有意思,原來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的時候,他們也有領受聖餐,聖餐不是到了新約時代才有!他們吃的是靈糧,他們並沒有吃偶像的食物,在這段故事裡面也沒有拜人雕刻的偶像,但是為什麼保羅用這個故事警告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要離開偶像的事?到底偶像是什麼?
哥林多教會:內化有問題的社會慣習
第八章和第十章我們會看到,偶像跟知識有關,知識又會和習慣有關。保羅責備哥林多教會裡面這些有地位、有知識的信徒。這些信徒,他們有能力、有知識去辯論去分別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特別是在吃這件事,對保羅來說,他們有知識沒有錯,但是他們用這些知識去顯出自己的地位,他用自己的自由去犧牲良心軟弱的人(8:7),他們不是體貼其他良心軟弱的信徒。因此保羅說「只有愛心能造就人」,「良心不是為自己、乃是為別人的」,「人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了榮耀神而做」(10:29-33)。在主的晚餐當中,保羅也一直提到,哥林多教會有一些信徒透過吃晚餐,想要「叫那些有經驗的人顯明出來」(11:19)。
這些有知識的人將羅馬帝國社會權力遊戲變成了規格與習慣。特別是在希臘羅馬,政治團體平常會在自己的家裡面聚會吃晚餐,這些晚餐不只是吃東西、吃飽,他們吃晚餐是一方面是討論跟政治有關的事,另外一方面也是要保護和顯明這些會員的社會地位和權力。在晚餐喝酒的時間,他們也會向羅馬皇帝和羅馬女神敬酒,表示他們對國家的忠心。
儀式、禮儀(liturgies)會讓參與的人內化既有的文化價值觀和社會機制,時間久了、一直重複,這些動作、這些儀式變成習慣,人不會去問這些事情背後的意義或意識形態。就像保羅在羅馬書7:15所寫的「因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反而去做。」保羅所面對的,不是個人純粹內心裡面那種道德的掙扎。而是在社會的監視與壓力下,縱然信徒願意做,他們無法做;相反的,他們恨惡的反而去做。
儀式:人養成習慣、習慣塑造人
今天的我們,所面對的不是極端的社會權力關係,但是我們仍然面對很多影響我們的儀式。儀式、禮儀(liturgies)不一定是像作禮拜這樣有刻意安排好的程序。禮儀、儀式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說一天的開始我們都有習慣吃的東西,有些長輩就是一定吃飯、吃粥。年輕人可能要喝完咖啡,才覺得可以開始工作,假使沒有喝咖啡,可能總覺得精神不好。我們的文化也是,入厝不能送時鐘,考試的時候不能吃鴨蛋。教會呢?聖誕節一定要做一些事、準備一棵聖誕樹才有過節的感覺。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儀式。沒有完成這些儀式,就會覺得怪怪。
生活當中有很多文化習慣就是一種儀式,儀式可能是我們學習所得到的習慣。就像開車,無論是開什麼車,不斷練習,習慣以後不太需要用腦袋,我們的身體就很自然會去完成一連串動作。但是很多的時候,習慣不是從練習來的,特別是文化的影響。比方說現在整年都有週年慶、黑五、年底出清、母親節,比如說母親節百貨公司、廣告、網紅、新聞就會用各種的方式跟媽媽說:「你這麼辛苦應該要對自己好一點」,對自己好的方式,去高級的餐廳吃好料,吃完去逛街,先在一樓買保養品讓自己漂亮,再來坐電梯去二樓買一件衣服。媒體每一年時間一到就會提醒我們,母親節要到了,犒賞自己的時間到了。明年又講一次,後年又來,一年、兩年、三年,後來就變成一種習慣、過母親節的儀式,沒花錢買一些東西好像對自己不夠好,沒有消費好像自己能力不夠,無法讓自己享受快樂。Geoff Dyer這位作家說:「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與習慣,會呈現一個人最深切的慾望為何」,這個慾望是從習慣養成的。儀式很重要,但儀式也有可能製造偶像的力量。
習慣:流露慾望與隱密的意識形態
在這些儀式裡面,有人、有空間、有東西、有食物、有過程,從人的角度來看,看起來是人在使用、安排這些東西,但是很多時候,這些使用、安排會反過來影響人,塑造人的生活、價值觀與習慣。偶像是什麼?偶像是人的慾望,或者說慾望的投射。我們的心、我們的慾望、我們的習慣會決定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偶像是有力量的,因此保羅非常注意吃東西的習慣,吃東西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習慣、一個人的慾望和價值觀,從這些東西又可以繼續問,人是如何被社會影響。
故此保羅用曠野祖先所發生的事來警告哥林多教會。保羅在第一節到第四節強調上帝愛所有的人,他說:「我們的祖宗從前所有都在雲下,所有都從海經過,所有都在雲裏、海裏受洗歸了摩西,並且所有都吃了一樣的靈糧,所有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所喝的是出於跟隨著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在這四節經文,保羅就講了五次「所有」,雖然我們的翻譯本省略,但這樣的重複強調了,上帝的恩典是使所有的人都可以分享救贖的祝福和應允。雖然這是上帝的心意,但是只有一些人讓上帝喜歡,保羅很快接著說「他們中間多半是神不喜歡的人,所以倒斃在曠野裏了。」為什麼許多人讓上帝不歡喜?不是所有人都得到了上帝的賜福嗎?保羅警告哥林多的信徒不要輕看上帝的恩典(10:22;參11:22;林後6:1-2),他說「自以為站得穩的人必須謹慎,免得跌倒」(10:12)。
主晚餐之儀式:習慣被挑戰與轉化
主的晚餐不是一般的晚餐,不是隨便人要吃什麼就吃什麼,要喝什麼就喝什麼,也不是人想要和誰吃就跟誰吃,想要跟誰喝就跟誰喝。主的晚餐是很重要的儀式,這個儀式跟平常時的政治團體聚會吃晚餐是不一樣的。雖然這些晚餐都是在有錢人的家進行,就是因為在私人的領域吃晚餐,他們一不小心就照自己的慣習去吃東西喝酒。但是保羅提醒他們,你們所吃的是主的晚餐,你們吃這餅喝這杯,「如此行,為的是記念主耶穌」,「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宣告主的死,直到他來」(11:25, 26)。假使人在吃主的晚餐時,沒有感受到習慣的轉化、生命的換新,人就算領受了主的聖餐,吃耶穌的身體,喝耶穌的血,人還是像曠野裡面那些隨自己的歡喜吃、讓上帝不喜悅的人一樣。這些人所做的不是領受,而是試探基督,消費基督的靈食、基督的靈水。
我們在讀出埃及記時,沒有看到磐石跟隨他們吧!我們沒有看到基督在跟著他們吧!但保羅卻在這邊說,那磐石就是基督。11節保羅說「這些事發生在他們身上,要作為鑒戒,而且寫下來正是要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鑒戒就是我們華語常常說的預表、預像。到底我們要如何理解鑒戒?鑒戒不單是指事情發生在希伯來聖經,然後應驗在新約。保羅說這個祖先的故事是哥林多教會的鑒戒,是要幫助信徒重新理解這些故事。對保羅來說,曠野的故事不是在說過去發生的事,這些事情沒有過去,這些事現在還發生在哥林多教會裡。
為何過去的事沒有真的過去?因為人錯誤的知識帶來壞的習慣會繼續影響教會。正如哥林多教會這些信徒自以為有知識,以自己的方式吃主的晚餐。曠野的故事仍然繼續挑戰哥林多教會他們對社會的理解、吃東西的習慣,知識所帶來的錯誤習慣,導致他們在吃主的晚餐時嘗試顯明自己。過去的事沒有真的過去,過去可能成為習慣的一部分,繼續影響我們。對保羅來說,鑑戒、預像是在聖餐的儀式中經歷耶穌的死,幫助教會重新理解米利巴水的故事,並且認真面對人的知識、習慣,和教會的儀式。這也是為什麼保羅用鑒戒、預表來要求哥林多教會信徒好好思考自己在教會所行的這一切。
人如其愛,信仰如何塑造你我的戀慕與習慣?
信仰是一個過程,去練習讓基督成為生活中心的習慣。罪惡不一定是錯誤的行為、很差的決定,罪惡會反應出我們的習慣、人所愛戀的。人必然面對各樣的考驗,但誠如保羅所說的,上帝是信實的,祂不會讓人承受人所沒辦法承受的。保羅提醒我們,要去面對那些抓住我們,那些讓人離開上帝心意的文化、儀式所帶來的習慣。要解決罪的問題,除了需要知識,還需要重新建立習慣。曠野的磐石、基督身體提醒我們,我們要常常問我們的心被什麼東西抓住?我們所習慣的是甚麼?這些習慣引導我們離開偶像去渴望上帝,還是這些習慣讓我們跟隨自己所愛、靠近偶像?願這些習慣是幫助、訓練我們去愛這位吸引我們、呼召我們的上帝,而且通過這個習慣,我們期待主的再來。
問題討論:
- 請分享你是否是一位有「儀式感」的人。
- 生活哪些儀式分別對你有正面及負面的影響?
- 請小組一起討論,教會有哪些習慣或儀式是可以被調整的?哪些儀式幫助你尋求上帝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