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3承受永生的方向~林 宣傳道師
- 主日講章
講道:承受永生的方向
經文:路加福音10章25-37節
主日:2025年7月13日
方向決定優先次序
我們的教會每一年都有一個主題。我們的團契、詩班也有自己的目標,為什麼需要定主題,這個主題是一個大的方向,讓我們聚焦,我們計畫活動、安排事工都要去凸顯這個主題、這個方向。
我印象很深,寫論文的時候,老師會一直說善用小標題,特別是越複雜的研究,要處理的東西越多,每一個小的段落就要給一個小標題,每段寫完就要檢查是不是跟小標題一致。一個好的研究或是論文,不一定要讀完整內容,從題目和目錄,大概就能掌握這本書要說什麼。
在教會同樣也是,每次討論事工、辦活動時,我們都需要問,這些事情跟我們的主題、大方向有什麼關係,那個關係是什麼?我們在安排、同工的時候,我們同工的關係,有沒有顯出這個主題。假使我們所做的事情跟這些主題都沒關係時,我們就需要好好檢討,這些主題、方向是不是變成空洞的口號。主題、方向很重要,會決定我們要往什麼方向走。但是我們也需要知道一件事,主題與方向也是設定一個界線,只要這個界線出來,就會有優先次序,一但有了優先次序,有的東西就會被暫時放在旁邊、擱置。
路加福音10:25-37當中有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比喻,我們通常都說是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但為什麼他的標題不叫作冷漠的祭司、沒愛心的利未人?如果將這個故事換一下身份,用現在的社會情況重寫,可以改為「有一個人從教堂回去住的社區,他碰到流氓,將他的手機、皮包搶走,將他打個半死,將他丟在那。有一個神父從這條路過去,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牧師來到那裏,也照樣從另一邊過去了。可是,有一個跳八家將的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那個受傷的基督徒就動了慈心,用酒精擦他的傷口,帶他到醫院。」將故事換成這樣,我們一定會覺得很不舒服。
律法師的方向:試探耶穌、想承受永生
路加為這個故事寫了一個序言,從教律法師先生的問題我們看出他的目的是試探耶穌還想要得到永生。開始一位律法師的問題很特別,他問:「老師!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是怎樣念的呢?」這位律法師教律法,他當然知道上帝的誡命是甚麼,他也知道要愛鄰舍,知道律法師所回答的這兩條誡命一點都不困難。耶穌對他說:「你回答得正確,你這樣做就會得永生。」那人要證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律法師這個問題問得很好,誰是我的鄰舍?鄰舍是用什麼條件決定?不過這個問題也有問題!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這個律法師想透過定義誰是「我的鄰舍」,讓自己比較容易遵守命令。
在一個分「我們」和「他們」的世界裡,我們需要問中間是不是還有許多我們沒有想到的人,有許多不認為是鄰舍的人?大部分的國家或民族通常先決定一個自己社區,再來才從社區去定義誰是我們的鄰舍?「誰是我的鄰舍呢?」律法師這個問題很現實。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耶穌接下來就對律法師講述了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這個比喻和其他比喻不太一樣,故事中路加故意用實際的地名和一個很清楚的方向:他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不是只有這個被人搶的人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道路,還有一位祭司和利未人也是從這個方向下去,我們大概猜得到,那個被人打到半死的人也是猶太人。但是很有趣,猶太人所討厭的撒馬利亞人,經文沒說他從哪裡來,也不知道他要去哪裡!
對當時聽耶穌說這個故事的猶太人來說,要接受這個故事很困難。因為猶太人長期受到不同國家的壓迫、他們就像那位被強盜打得半死、衣服被剝掉的人,衣服代表著一個人的身份地位。那衣服就像猶太人的土地、國家,也是這樣被人搶走。而在故事裡,他們所尊敬的宗教領袖祭司、利未人,竟然對一個受傷這麼嚴重自己的人如此冷淡,而自己猶太人竟然被他們、也就是敵對的撒馬利亞人所幫助。可想而知,這個故事讓那些聽見耶穌故事的人非常混亂。這個幫助不只是從敵人而來,而且是慷慨、大方的。撒馬利亞人幫忙處裡受傷,用他的牲口將受傷者送到一家客棧,他付了應付的費用,甚至願意給予其他費用,讓這個素昧平生的人得到照顧。這個好心的撒瑪利亞人扭轉了猶太人的正常期望。
撒馬利亞人的方向:有空間為當下停留
我們對這個比喻的了解常常都是,要像撒馬利亞人這樣做好事,但是大部分時候我們不太問,為何祭司和利未人他們這麼沒有愛心?當然我們會解釋說,是因為祭司、利未人在負責聖殿的服事,照利未記的規定,祭司在上帝面前要保持聖潔,不可以碰死人。利未人幫助祭司工作,也是要保持聖潔,如果不確定是不是已經死去,就要更加小心!但是呢,問題又來了,假使祭司、利未人照摩西的律法從旁邊離開是正當的,為什麼故事還會出現第三個經過的人,也就是猶太人所憎惡的撒馬利亞人?
這個比喻很有意思,祭司、利未人,他們都有明確的方向。除了他們的身份,從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這條路也表示他們生活的方向是服事上帝,沒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影響他們的方式與目標。但是呢!他們的「敬虔」成了一條直線,沒有空間轉身、停留、靠近。不過,這個撒馬利亞人不一樣,對猶太人來說,他沒有真實的信仰,和祭司、利未人比起來,他的人生沒有清楚的方向,他也沒有委身於一個清楚的目標,他可能被人看不起。但是也是因為這樣,他可以隨時為一個受傷的人停下來,他有空間去走向前,來幫助這個人、照顧他。他雖然不是對聖殿走出來的人,但是他行動行出上帝的律法,也就是對鄰舍的憐憫。
上次聖靈降臨節禮拜後面的研討時間,琇玟老師分享說,很多年前她去一間教會協助做一些禮拜的安排,隔了很多年她再去那間教會,她發現自己好多年前的安排,教會都沒有調整,她跟會友說這些都是可以調整的,教會的會友跟她說,這個不能改。她自己聽了也是很無奈。上一次老師就提醒,教會推動事工是好的,做這些事工本身也是好的,但是這些事都固定下來時,我們需要問是不是就失去一些空間,變成一定要怎樣,一定不能怎樣!
今天這個故事提醒我們,我們是否將信仰限制在教會的「行事曆」?我們會不會因為太知道要去哪裡、要做什麼、要完成哪些目標,但是反而讓我們忽略,那些需要被服事的對象,卻不是在我們計劃中的鄰舍?
耶穌的方向:給予空間讓別人需要呈現出來
比喻中耶穌是如何改變律法師的想法?律法師問說:「誰是我的鄰舍?」 假使根據他的想法,祭司和利未人,以及其他的宗教領袖,健康的猶太人肯定是他的鄰舍;他的鄰舍一定不是那位倒在路上的猶太人,和不同信仰的撒瑪利亞人。然而,在故事的結束,耶穌改變了這個問題,問道:「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那人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對他說:「你去,照樣做吧!」
律法師本來問:「誰是我的鄰舍?」最後他說「是那憐憫他的」。鄰舍是誰說的算?在這裡我們看到,「鄰舍」不是由地點或民族、群體來定義的,而是由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說的算。就像撒瑪利亞人面對那位被打得半死的人,他是照那人的狀態,提供幫助。耶穌面對律法師也是,雖然律法師是來試探耶穌,但是耶穌讓他問,照他的需要回應他,用故事幫助他了解上帝的誡命。
面對上帝的話語—聖經,我們又是如何讀?為何而讀?我的老師的老師,Daniel Patte是一位法國的學者。他年輕時曾在非洲剛果教聖經學兩年,在那邊訓練栽培學生成為當地的牧師。他一直跟學生說,你們要用非洲的方法來讀聖經,因為美國、歐洲、法國的聖經註釋書沒辦法回應剛果的需要,你們需要在你們自己特別的處境裡面,實踐上帝的話。要用剛果的方法讀聖經,聖經才可以成為信徒、當地弟兄姊妹的「生活之道」(“Word to live by”)。
Patte在教這些學生的時候,他會一直問這些要成為牧師的學生一個問題:「你們現在的講道,可以對剛果人民的生活帶出什麼意義?」當學生被老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就會很認真討論,這些歐洲、美國學者所寫的註釋書,忽略聖經哪些特別的層面,這些學者為什麼強調這些地方是為了要如何回應他們美國、歐洲自己的處境。不過這些從美國來的從歐洲來的聖經的解釋,沒辦法回應剛果的需要。
承受永生的方向:以他者為中心愛上帝,為他者轉向、停下、靠近
耶穌問律法師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是怎樣念的呢?你是怎麼解釋的」,在這裏耶穌將律法所寫的,和我們怎麼讀分開了!我們所認為律法的意思,不代表就是律法所寫的意思!我們解釋經文的方向、目標是什麼?我們的服事、我們的事工的方向是什麼?我們對聖經的解釋,我們所實踐的信仰,可以回應我們自己的處境嗎?我們對聖經的解釋是回答:「誰是我的鄰舍?」還是「我是誰的鄰舍?」我們是讓鄰舍的需要成為我們的方向與目標?還是,我們都在替他們決定他們需要什麼?
今天的比喻讓我們看到,上帝的律法不會保證人一定會去實踐這些律法。祭司與利未人他們有律法,他們也知道這個上帝立這些律法,是要他們紀念自己過去如何被上帝照顧,他們也有責任去回應困苦的人的需要,但無論什麼原因,他們選擇對那個人的身旁走過去、不去幫助他。
在今天這個比喻中,我們看見一個好的模範,也就是我們需要學習撒瑪利亞人的憐憫,另外一方面也知道,真的需要被憐憫與照顧的受壓迫、被排擠、受傷者,往往是被忽略或不被看見的。到底是誰走在承受永生的路?如果一個信仰的方式使人閃躲那個需要得到幫助的受傷者,這還是承受永生的路?雖然撒瑪利亞人所走的不是服事之路,但是他卻是唯一一個看見別人需要,而且選擇去憐憫他。
當耶穌問這位律法師,「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那人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對他說:「你去,照樣做吧!」無論是對律法師,還是我們,耶穌的回答讓人無法再多說什麼。年度的主題、目標很重要真實,但是可以承受永生的方向,可能不是看我們要去到哪裡,而是看我們對信仰的理解,是否讓我們有能力在途中轉向、停下、靠近那些我們聽過的聲音,我們沒有看過的生命。承受永生的方向,是愛主並且愛鄰舍。
「問題討論」
- 路加福音這段比喻,對你是否有衝擊?
- 請分享自己對「鄰舍」的想法,而這段經文是否更新你/妳對鄰舍的認識?
- 請分享個人是如何在平日家庭或職場生活中實踐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