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24 誰受邀安息日的宴席~ 林 宣傳道師
- 主日講章
講道:誰受邀安息日的宴席
經文:路加福音14章1節,7-14節
主日:2025年8月24日
人選擇參加宴席?宴席選擇參與者?
我最近在看一個影片,一個youtuber訪問一個台積電的指定講師,這個訪問是在討論,傳統的企業要如何跟年輕的員工溝通。在教會我是負責青少年、社青,我跟青少年年紀差距大約10-20歲,在這距離當中已經很明顯感受到世代差異。
影片中提到,長輩會想要知道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但是沒什麼年輕人有興趣知道,長輩在想什麼!影片還討論另一件事,就是這幾年來,年輕人要創業,沒這麼困難了,10年前大部分的學生畢業了,都直接去一些好不錯的傳統的企業,比如說台積電。但是現在呢,大概剩一半左右的人會直接進到傳統職場、公司,再加上少子化,公司會越來越難找到理想的員工。
這個講師就說到,像台積電這麼優秀的企業,他們的離職率也一直上升。這些優秀的企業,他們認為優秀人才理所當然會來我這邊,但是這些優秀的企業很少去想說,假使說這些人才有其他的地方去,我們台積電要怎麼辦才好?這個講師就說,這些優秀的企業已經找不到人了,還堅持要找對的人。所以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憑什麼他們認為對的人,就是要選這些優秀的公司?
當我在看這個影片時想到上帝國的宴席。上帝國的宴席是一個美好的團契的時間,可以吃安息日宴席、在上帝國裡面吃飯的人也是最有福份的。但是從今天的故事來看,對那些在社會裡面有地位、有身份、有成就、優秀的人來說,在上帝國裡面吃飯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回到今天的經文,到底在上帝國裡面吃飯的人,是怎麼樣的人!對上帝國來說,誰是對的人,誰是不對的人?是人選擇要不要吃?還是上帝在選擇祂所要的客人?
家:社會界線決定生死
今天的故事是發生在安息日,耶穌去一個法利賽人領袖家吃飯。在羅馬帝國,「家」不僅是一家人的關係。家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有主人、其他的成員、不同階級的奴隸,有自己的財產及運作的規定。家主是帝國的菁英,羅馬皇帝透過這些菁英去控制社會。家是一個一起生活的領域,涉及管理、資源分配,每個成員有自己的義務與責任,家也是保證當中的成員得到妥善的照顧。因此,家也是一個控制的地方,若有人不團結,讓這個家失去面子,就會被趕出去。一個人被趕出去以後,基本上不會有其他的家收留他,別人會擔心他帶麻煩進來、質疑他的忠誠。一個離開家的範疇的人,差不多人生也結束了,他不再有任何機會(參13:18,19:26)。簡單來說,古代的家是一個決定人是生是死的地方。
因耶穌在他們中間所說的話,也就是這段經文,對這些有社會地位的人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因為從一個家、家主所產生的經濟、管理、吃飯的習慣、人和人互動的關係,這些東西,對看一個人臉色吃飯、討生活的奴僕來說,具非常大的約束力。更何況是街道那些被社會拋棄的貧窮的、瞎眼的、瘸腿的、殘廢的,要這些邊緣弱勢群體和一群有地位、有身份的領袖、主人一起吃飯是不可能的。在羅馬帝國裡面,以家、主人為中心的社會,使弱勢的群體和正常的生活的中間有一個看不到的攔阻。
不知道大家在讀今天的經文時,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先不要考慮,有地位、身份的人是不是願意跟骯髒貧窮的人吃飯。一個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貧窮骯髒、身體有味道的人,會願意跟穿著乾淨、一身漂亮禮服的人在一起吃飯嗎?假使今天主人照耶穌的吩咐,最後主人真的願意去邀請那些沒能力報答的人,這些人真的有可能來嗎?當然有可能,但是大部分邊緣弱勢者應該不願意的!為什麼,很丟臉!和有錢人坐在一起,白白吃別人的飯,還沒有能力還這個人情,這頓飯吃起來應該很有壓力、很自卑!
所以,請人家吃飯,不是說主人願意開門邀請骯髒的人進來就好!假使這是一個上帝國的邀請,我們需要考慮那個邊緣弱勢者被邀請來吃飯的人,在吃飯的時候是否他們真的自在、沒負擔,並且能夠感受到作為當中一員的尊嚴!特別是社會地位的差別是超過我們想像時,這宴席是可能讓人無地自容、覺得丟臉的。所以上帝國的宴席不是叫人來吃飯!開個門就好!上帝國的宴席對每一個人提出的挑戰與邀請,並沒有這麼簡單。
法利賽人的宴席:鞏固邊界
今天的故事說,安息日耶穌到一個法利賽人的領袖家裏去吃飯,他們就窺探祂。耶穌的比喻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耶穌和那些來赴宴的貴賓說,不要坐在超出你身分的高位(8節),聽來是要他們接受社會的安排。但耶穌指出:每個客人都應主動選擇末位。耶穌的命令不是要他們接受社會的安排,而是放下他們的權力,為他人讓出空間。當所有人都選擇同樣最不好的位置時,社會的階級就有機會開始崩解。座位不是分出地位的高低,而是讓每一位都是平等的。
但是這樣不夠,第二個部分耶穌進一步挑戰他們的想法。耶穌沒有感謝主人的邀請,也沒有說讓一些弱勢的一起吃飯,耶穌直接挑戰社會對宴席的期待。耶穌對他們說:「你準備午飯或晚餐,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免得他們回請你,你就得了報答。你擺設宴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疾的、瘸腿的、失明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甚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到報答。」(12-14節)
透過這席話,耶穌將社會和那些弱勢群體之間那個攔阻真實呈現在所有人眼前。耶穌讓這些領袖、貴族看見,社會權力雖然讓他們風光,使他們在社會中備受尊重,但是這種追求面子、地位、錢財、權力的社交圈、同溫層,也替他們創造恐懼與缺乏的感覺。他們要不斷為自己爭奪資源,這樣的眼光、框架塑造了他們的價值觀、自我的價值。他們的世界是怎麼樣的世界?從吃宴席就會知道,他們的系統、世界是不斷去比較誰的位置比較好,誰有地位更高,誰帶的伴手禮比較高級,誰跟這個主人關係比較好!
在14章後面會看到,這樣的價值系統使他們無法理解,上帝的邀請是最好的祝福,他們沒有辦法理解在上帝國裡面吃飯的意義,以至於無法領受這樣的邀請與祝福(18-20節)。對這些貴族、人民的領袖來講,價值是從何而來?是由田地、牛(動物的財產)、和那些他們地位差不多的人所建立的。他們若要明白,為何吃安息日的宴席是有福的,他需要學習與那些那貧窮的、殘疾的、瘸腿的、失明的人合一、融合(communion)。
安息日的宴席:跨越邊界
這個融合不是坐在一起吃飯就叫做融合,融合是需要從既有的系統出去,去建立不一樣的團契。融合是讓那個原本只會一直產生單一形象、單一樣貌、單一價值的體系,因著開始有非預期的樣貌進入彼此分享,那個封閉、關閉的系統開始慢慢打開。強調一致的系統,看起來穩定、美好,但是其實是拒絕上帝國去創造不一樣系統。當中的人看清楚並且承認自己對自己系統對邊緣弱小者如此冷淡和自私,在這個時刻上帝國的宴席才開始展開。
家,可以讓人失去一切,被丟到黑暗中哭泣;但是家,也可以讓人獲得生存的機會,並再次得到尊嚴(參13:18,19:26-27)。宴席原本是將人分開,在不同的群體之間設立攔阻,踐踏邊緣者的尊嚴,將他們推到更加邊緣之處。但是,安息日的宴席、在上帝國裡面吃飯,不只有錢的去幫助、將那些貧窮的餵飽,安息日是讓人都帶著尊嚴去享用上帝賞賜的食物。
這些貧窮的、殘疾的、瘸腿的、失明的人是最不被期待、最不被接受的。他們不僅是宗教信仰外面的人,在經濟方面也是,因為他們無力回報別人的款待,沒有能力禮尚往來,他們無法進入社會,社會也不願意接納他們。然而,他們是社會所棄絕的,但卻有富足的人所不知道的自由。從帝國的角度來看,這些富足人與邊緣者的差別在於錢財、地位、政治力量。但是耶穌從上帝國角度讓我們看到,這群弱勢者和富足的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是,這群弱小的人有一種社會所看不起的自由。在接下來14-25節,可以看到,這個自由讓他們有空間回應主人的邀請,讓他們可以不用顧慮過多、能夠回應上帝國的邀請、在邊界上移動。而那些仍然活在自己系統的人,他們既不明白也不敢回應上帝國的邀請。他們不願意改變原本生活所習慣的!
邊界上的挑戰:看見自己是受邀者不是主人
八年前實習結束後,有一個主日我來大安教會做禮拜,想說回來第三場禮拜敬拜,那一個禮拜剛好沒有華語禮拜,我臨時找到舊堂真光教會。應該不少人知道,真光教會一間專門牧養同志的教會。那個主日,剛好是真光教會的聖餐禮拜,他們的張牧師以差遣的方式進行聖餐,鼓勵弟兄姊妹要用造就、安慰、鼓勵的話語為主做工。剛好那時我在寫論文,所研究的是路加福音。路加福音特別喜歡用吃飯這件事來恢復人在社會裡面的尊嚴,透過吃飯,讓弱小的人從社會關係所帶來的壓迫與的挾制中得到釋放、重獲尊嚴。
假使大家還有印象,八年前2017年台灣通過同性婚姻法,那一年有非常多同志遊行。當時我讀路加福音時也在思考一般的教會要如何牧養、讓同志朋友在教會裡面是自在,感受到尊重。上帝很奇妙,那一天的聖餐禮拜是牧師捧杯、拿餅站在前面,大家排隊到頭前擘餅去沾葡萄汁。排隊時,人的距離很近,近距離中上帝讓我有一個很大的反省和感動,我很深感受到自己是一個有罪的人,我是用罪人的身分和這些弟兄姊妹一起領受聖餐。和這些弟兄姊妹緊連的狀態裡,我發現自己不需要絞盡腦汁想說如何接納,因為他們先接納我這個跟他們不同、但卻是有罪的人,一起領受耶穌為我們打破的身體、流出寶血。在他們中間那個接納是從上帝所來的。不論是這些同志朋友,抑是一般的教會,都需要上帝的接納與憐憫。
安息日的宴席,邀請所有人與他者共融之中重新發現自我與他人價值
安息日的宴席教導我們重新思考在上帝國吃飯這些事。安息日是宴席不是慷慨、施捨食物這麼簡單,也不是做好事打開門讓不同的人進來吃飯就好。安息日的宴席會不斷挑戰我們的眼光、我們的做法,邀請我們去認識我們自己不曾注意到的生活的條件、優勢、眼光和框架。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對上帝國來說,誰是對的人,誰是不對的人?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無法替上帝決定那個名單。但是從今天的故事,我們知道,上帝對所有人提出邀請。但是知道自己所吃的是安息日宴席的,是那個願意從自己所習慣的系統走出去,在不同生命連結的團契中重新認識自己、認識別人的人,這樣的受邀者才能夠看見上帝恩典的邀請、接納。願我們都是看見上帝的邀請、願意回應耶穌挑戰的人。
題目分享:
- 請分享自己生活中所在的價值的體系,是一個怎麼樣的體系?
- 信仰有為這個熟悉的價值體系帶來不一樣或挑戰嗎?
- 若教會作為一個「家」,這個家對你而言是一個怎麼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