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31 得釋放的喜樂~張主藤牧師
- 主日講章
講道:得釋放的喜樂
經文:路加福音13章10-15節
主日:2025年8月31日
前言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在路加福音筆下,有些事蹟是路加福音的「獨家報導」,突顯出作者想要關切與見證的事,如同路加福音13章10-17節這段「在安息日治好駝背的女人」,惟獨路加福音有記載,提出耶穌對於安息日議題的警告,不要忽略了守安息,是享受在主裡交託的平安。
這事件發生的地點是會堂(Synagogue),時間是在安息日。主耶穌的時代,耶路撒冷和聖殿已被毀壞,但每個城鎮都有自己的會堂,故耶穌常在猶太會堂裡教訓人,祂並無因為是上帝之子而豁免,也照著當時猶太人的信仰,與大家守安息日,在會堂裡宣讀經文,教導群眾上帝國的道理。
在羅馬帝國統治下,宗教、政治、經濟、文化及生活等,都被嚴加控管和束縛,猶太群眾能在壓迫中,得到一絲喘息嗎?在猶太會堂裡敬拜與讀經,仍是一種宗教上的禮儀束縛,還是真能讓人在壓迫中得著自由?因為安息日不能工作,耶穌竟然醫病、趕鬼,救人脫離苦痛,即便安息日結束,日落後仍繼續醫治人。(參路4:31-39)主讓人在宗教律法架構及信仰挑戰的意義中,在束縛與自由的擺盪裡,找尋那份得到釋放的喜樂!
- 安息日的會堂事件
「一個安息日,耶穌在某會堂裡教導人。有一個女人被邪靈附著,病了十八年,腰老是彎著,不能站直。耶穌看見她,就叫她,對她說:「婦人,你的病離開你了!」耶穌用手按著她,她立刻直起腰來,就頌讚上帝。」 (路13:10-13)
對做為一個猶太人而言,守安息日(Sabbath)不僅僅是一般社會生活習俗而已,更重要的是宗教信仰上的重責。「當照耶和華-你上帝所吩咐的守安息日為聖日。」(申5:12)要守安息日為聖日,是十條誡命之一。主耶穌的時代,猶太人每逢安息日就放下工作,到會堂聚集,學習上帝的話語;耶穌行禮如儀,也在安息日走到會堂教導人。
不同的世代,人們卻有同樣的苦楚,而不論是身體的病痛、心靈的桎梏或精神的折磨,也是世人在生命經歷中,需要跨越的高山低谷及重重困境。這腰彎的女人忍受了肉體痛苦、生活不便的歲月,不是幾天、幾個月而已,而是漫長的18年!這實在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福音書中,僅次於那位躺在畢士大池邊患病長達38年久的攤子。(參約5:5)我們感受到她是位孤單的女人,而經文中沒有任何線索,說到這女人在生活上有任何不道德之處。這長期腰彎的女人即使身心被綑綁,仍然在安息日到會堂來敬拜上帝。
為何上帝允許這類悲慘的事發生?邪靈如何有能力來勝過這女人,讓她18年的青春歲月都在腰彎無法挺直下,卑微地生活?還有許多奧秘及難解的問題待解答。在這猶太的會堂裡,是否也有許多人也遭受不同的苦難和困境,身心都在被壓迫中?這個被邪靈附著而長期腰彎的女人,她即便身心生病了,仍是一個信心的敬拜者,在屬靈的意義上是亞伯拉罕的後裔,然而她卻遭受到邪靈的捆綁。
在羅馬帝國的高壓統治下,許多猶太人生活已困難,要持守信仰不向凱撒大帝下拜,又談何容易?他們共同來到猶太會堂,這僅存的神聖敬拜空間,聚集在一起,在敬拜中尋求上帝的話語引導,這些人是求主賜安息與力量的敬拜者。如同這位腰彎的女人在心裡不斷吶喊著:「主啊!我還有得醫治的機會嗎?」每個敬拜者都在祈求著:「上帝會憐憫並拯救我們嗎?祂會向我施恩,並顯出神蹟大能嗎?」
每個人承擔了不同的重擔與束縛,而耶穌基督經過了人們身旁,祂照例在安息日進了會堂,教導眾人上帝國的道理,竟也在一瞬間,粉碎仇敵多年的勢力,醫治了這可憐的女人,使她得到了自由。守安息日,不但讓人自己從勞碌工作中得著歇息,更重要的是人能藉此幫助貧窮及受壓制者,彰顯上帝的公義和仁愛。耶穌基督祂承擔了你的重擔,使你可以得到釋放,在釋放中分享喜樂!
二、病痛使我們遠離神,或是更親近神
為什麼在這世上人會有病痛,但有些人無病無災,有些人卻苦痛不絕?內心是否有很多傷心的問題?在這個墮落的世界裡,疾病是很普遍的存在,在瘟疫和病毒爆發傳染下,幾乎無人能倖免。無論患病的直接成因或間接原因是什麼,其基本原因都是出自撒但黑暗的勢力,以及在世界罪惡中,所衍生出來的各樣苦毒與不幸。
一般人若是患了與這腰彎女人同樣的病症,長期身體的痛苦與精神上的折磨,不是怨天尤人,就是避不見面,但她不畏懼眾人眼光,仍去到會堂敬拜上帝,學習認識上帝的話,因此蒙受主恩。許多試探會影響了我們對上帝的信靠,使我們的信心受到動搖。你會更遠離主,還是會更親近主,尋求祂的憐憫和醫治,走出眼前的困境與苦難?
除了病痛外,我們在生活中還被什麼事物給束縛著,失去了信仰的真自由?基督福音的內容,就是耶穌基督比任何鬼魔或疾病更有能力,祂勝過黑暗的權勢,賜下拯救之恩。但願我們也能不顧自己的苦境,勇於追求上帝的話語,並且在苦難之中,還能感謝讚美主。
三、主耶穌的安息日行動
主耶穌就是安息日的主,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所以應當行善,不可作惡。(參太12:8)儘管耶穌教導了天國的真理,也行了神蹟奇事,猶太的宗教領袖還是不了解上帝國的特質與價值。耶穌醫治了這位「被鬼附著,病了18年」的女人,但他們並沒有因耶穌的大能及恩惠而感到喜樂,反而會堂的主管,抱怨耶穌在安息日行了這項醫治神蹟。耶穌稱他及這些宗教領袖是假冒為善的人,表面上遵守安息日,卻牽自己的驢和羊去飲水,但竟然對一個長期在痛苦中,被邪靈捆綁18年的同民族婦女毫無憐憫的心,對於她能得到醫治,沒有感到絲毫欣慰。
猶太宗教領袖他們表面是在守安息,實際上是在安息日欺壓人。這樣的守安息並不是上帝的心意。不論是教條主義或是反教條主義,都不能領受到上帝所賜的安息與真自由。
我們也要留心提防這種虛偽的虔誠,以及形式化的禮拜儀式。是否在表面上有宗教行為,在每個主日固定到教會敬拜上帝,口唱讚美、公禱祈求及奉獻金錢做聖工,但實際上是用嘴唇尊敬主,心卻遠離主,甚至是將世俗的批判論斷帶到教會,捨棄良善去欺壓別人?這都不是得著釋放的基督徒應該有的作為。
四、生命得到釋放的喜樂
基督徒因為相信,生命得著主的拯救與釋放,直至今日在教會群體的我們,依然在世界的風浪中,拚搏與等待著,經驗主所賜的安息與平安。主耶穌憐憫與醫治的愛,讓我們看到許多病人及弟兄姊妹在得著醫治後,開口「頌讚上帝」並獻上感恩。這是在表明基督徒知道感恩,是基督信仰上應有的態度。
耶穌曾在安息日到一個法利賽人領袖的家裡吃飯;有些人窺伺著祂。剛好在祂面前有一個患水腫病的人, 耶穌就問那些法律教師和法利賽人說:「我們的法律是否准許在安息日治病呢?」他們都選擇閉口不言。既然宗教領袖都不回答,耶穌就扶著那人醫治了他。面對人的苦難,主耶穌祂憐憫的心不是會遲延的,而是立即有行動。耶穌對大家說:「你們當中誰有兒子或牛在安息日掉進井裡去,而不立刻把他拉上來?」 他們對耶穌所問的話無法反駁。(參路14:1-6) 主耶穌教導我們明白守安息日的真正意義,不僅是要虔誠守節,更是要實踐公義和仁愛。主耶穌主動去關心、醫治人的苦楚,而不是等待人來苦苦哀求祂。
耶穌的舉動滿有憐憫與醫治的愛,顯出了守安息日並不是完全靜止著不能動,祂關注著生命的興盛與平安。倘若孩子或牛掉進入井裡去,必須先搭救及止血,否則不管是人或牲畜都會性命不保,而堅持不行動來保有安息日的次序,又有何意義可言?
五、會堂主管的抱怨與冷言冷語
「會堂的主管看見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十分惱怒,對大家說:「我們有六天好工作,要治病應該在這六天裡,而不該在安息日。」主回答他:「你這偽善的人哪,難道你們在安息日就不解開槽邊的牛、驢,牽去喝水嗎?」 (路13:14-15)
管理會堂的宗教領袖,本是獻身於敬拜主的人,竟然因為腰彎女人得醫治站直了身而忿怒。會堂的主管氣憤地宣揚這醫治事件不符合正確程序。留意主耶穌的話語所述:偽君子啊!難道你們每一個人不在安息日,從槽邊解開自己的牛或驢,牽去飲水嗎?何況這女人是亞伯拉罕的女兒,被撒但捆綁了─已經十八年之久!難道不應該在安息日這一天解開她的捆綁嗎?(參路13:15-16)在這段話語中,「解開」這動詞出現了兩次。
關心自己的家畜,卻不關心別人的病痛,正顯出他們沒有「愛人如己」。耶穌責備會堂主管及宗教領袖們的偽善,並闡述沒有日子比安息日更適合做良善的事了。主耶穌斥責這些反對祂在安息日治病的人,是表裡不一的「偽君子」(hypocrite);這詞希臘文是ὑποκριτής,而中文又譯為假冒為善的人。耶穌多次斥責法利賽人和經學家,指出他們的錯誤,如馬太福音經文:「假冒為善的人哪,以賽亞指着你們說的預言是不錯的。他說: 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 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太15:7-9)
主耶穌在安息日解開這個女人的捆綁,說明了守安息的意義。雖然守安息是不可工作,但不可工作並不代表什麼事都不能做。上帝所喜悅的守安息,是要讓受壓制的得釋放,也就是解開。祂要求我們守安息,其實是要我們記念祂的公義和慈愛,並且在生活中把公義和仁愛實踐出來,享受安息的真自由!
六、安息日使人從束縛得自由
耶穌曾在安息日醫治好萎縮的手,對他們說:「我問你們,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哪樣是合法的呢?」(路6:9)法利賽人與宗教領袖,常利用自己的規條來作掩飾,好逃避愛別人的責任。利用律法的字面意義,將我們不去關心別人的表現合理化,例如堅持十分之一奉獻,每月加上感恩奉獻,卻拒絕實質幫助有需要的人,或關心其他弟兄姊妹的需要。嚴守律法和禮儀規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需要花時間去幫助別人。
「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我們的主這樣說,並不是將安息日降格,祂乃是將安息日置於應有的地位上。安息日是為了增進人的福祉而設立的,而耶穌基督復活成就了這安息,故基督徒會守主日,也是在主裡領受仁愛、安息與平安,恢復主創造的次序,進入真實的敬拜與自由。
結語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耶穌在安息日所行,是讓人產生爭論或是感到愧疚?群眾因耶穌祂所行的榮耀之事而歡喜。藉此故事檢視今日的教會,我們是否和那位會堂主管的態度一樣?我們是否因為看重人為規定及體制,導致那些背負重擔進教會的人們不僅受輕視,甚至他們在上帝面前的價值也被否定?弟兄姊妹可以在禮拜堂,關心別人的困難和需要,而得著機會去幫助人。
期待今日的教會,學習以耶穌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來到教會的人。耶穌盼望我們能開闊胸懷,為主耶穌懷抱、接納身邊那些和我們不一樣的人。或許我們彼此間的社經地位、教育程度、年齡性別以及生活背景不同,但是我們仍然可以聚在一起,同心敬拜上帝,在基督裡得到生命的喜樂與釋放,成為相互扶持、同甘共苦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