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慎重來赴主筵席

經文:路加福音14章15-24節

主日:2025年9月7日

前言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大家都「吃飽沒?」(台語)不論是在家用餐或是外出餐敘喜宴,是「吃飯配滷蛋」(台語)粗茶淡飯或是「吃桌配雞腿」(台語)山珍海味,「吃飯皇帝大」(台語)、「民以食為天」,都在述說起人與飲食的重要關聯性。

    辦桌婚宴或是設席宴會的主人家,提供友好、慷慨、親切和關心給予眾賓客們,受邀請的賓客齊來享受筵席的豐盛,也獻上賀禮及祝福的話,甚至會帶伴手禮給主人,禮尚往來。往往列在座上賓客名單的人,都是能夠回報的人,甚至有生意往來,能夠彼此互惠,因此也有賓主「禮數周到」等人際往來的默契。約定俗成下,多數情況也是恰當的人際往來。

  在耶穌講到有關天國的教導中,這筵席與「吃飯」愈顯其重要性,更是蘊含了享受主所賜的豐盛與安息。弟兄姊妹都很喜歡在教會一起用餐交誼,當然一起用餐的目的,不只是分享食物,或是圖個溫飽止飢,當中更包含了愛與接納的實際展現,在教會群體的互動中,多了一份主內的關愛。

  耶穌把上帝所賜的天國救恩天國,比喻成一群賓客受邀參加豐盛的筵席。當接受邀請的客人,卻因故拒絕出席赴宴的時候,盛宴沒有因此暫停,其他人則高興地替代他們出席這筵席。這個比喻所隱含的屬靈意涵,是驕傲的猶太人被排出於上帝國之外,失喪的外邦人得進入上帝的國,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要被定罪,無可推諉。為什麼人要拒絕上帝的救恩?上帝的反應如何,又會採取什麼行動呢?若用教會群體被排出上帝國之外,失喪的會外之人卻得以進入上帝國,那樣的衝擊會讓每位基督徒都驚醒、懼怕!

  • 設宴與赴宴

「同席的有一人聽見這話,就對耶穌說:在神國裏吃飯的有福了!耶穌對他說:有一人擺設大筵席,請了許多客。到了坐席的時候,打發僕人去對所請的人說:請來吧!樣樣都齊備了。」(路14:15-17)

    路加福音14章開頭說到,耶穌受邀到一個法利賽人領袖家中吃飯,耶穌再度提到並教導有關正確地遵守安息日的問題,而法利賽人們不回應,沉默表示他們拒絕看見上帝要藉著耶穌成就的事。(參路14:1-6)其中與耶穌一起的這個人,從耶穌的話中,看見了上帝國的曙光,在這樣的新次序下,沒有人搶首席大位,也沒有人爭先恐後、爭權奪利,人們請客並不是為了求回報,乃是真正為了別人的需要。耶穌所提出的宴席是何等榮耀,在這個原則所管理的社會秩序,是何等美善。因此他喊道:「在上帝國裡吃飯的有福了。」(參路14:15-24)上帝國的宴席帶來生命的和解、醫治、釋放和安息!

  法利賽人的領袖邀請耶穌吃飯,在所安排在安息日的飯局中,被邀請的人在筵席上爭相要坐在最佳的位置,也就是主人的旁邊,是為了突顯自己的重要性。耶穌就此即席施教,自高的應先學習謙卑。不要高舉自己,要讓別人尊敬才有光榮。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耶穌一席話顯出祂才是豐盛筵席的真正主人,祂是榮耀的君王。

  耶穌要談論的不是「以退為進」,亦不只是人際關係,而是我們在上帝面前如何看待自己。如果我們自以為有資格穩坐在主的旁邊,那我們就大錯特錯了。我們應當學習謙卑,見證主的恩典,並靜心聽候主的差遣與安排,那便是有福的人。

    在巴勒斯坦當時宴會的習俗是,當人要擺設筵席時,便會請僕人通知邀請,但開筵確切的時間未定。當日期到了,萬事俱備都已準備就緒了,便會打發僕人,再次邀請那些答應約定的賓客。在這重要的日子,接受邀請於前,但拒絕於後,這是對設宴者莫大的侮辱,也造成預備筵席食材人力的損失,但卻也意外讓其他的人享受到筵席。一般來說,正統的猶太人從來沒有想過外邦人和罪人,竟然可以在上帝國的筵席裡有份,這也是為什麼耶穌要說這個比喻的原因。

    在以色列的歷史中,上帝的首次邀請是藉由眾先知發出的;第二次則是由祂的兒子親自發出的。猶太宗教領袖接受了第一次邀請,他們相信先知關於彌賽亞救主的話,卻拒絕相信上帝的兒子,侮辱了差遣聖子降世的上帝。因此正如比喻的故事中,主人差遣僕人,到街上請那些有需要的人來赴筵席一樣,上帝差遣祂的兒子,到那些有需要的人那裡去,告訴他們上帝國已經來到,並準備好等候他們到來。榮耀上帝的救恩,也賞賜給那不配領受的人。

  上帝救恩的盛宴不能與任何晚餐相比,或是以「少吃一餐也沒差」的心態輕看之。這是一頓「大」(希臘文mega)筵席,居於人生所有宴會之首。這是一場豐富、完美又盛大的生命筵席,顯明了上帝那豪不吝嗇、無條件的恩情,但主耶穌卻也揭示,慷慨的恩典並不等同於廉價恩典,參與者必須認真的思考做門徒的代價、做賓客的守約,謹慎警醒來回應上帝的呼召。世上沒有一個慶典能與之相比,只有上帝能夠籌辦這樣的生命盛宴。

  祂親自籌備了這場大筵席,預備好賓客的名單,菜單和節目。這大筵席所費不菲,但卻是免費出席的。救恩不能出售,金錢也無法保留這筵席的餐位,也沒有人能夠賺取出席的機會,人所能做的只是接受主的邀請。賓客不需要付出任何費用,只要守約出席就好了。無論如何,如果他們要出席這樣盛宴,還是需要回覆邀請,並在當天準時來赴宴。世上的宴會我們都會回覆邀請,並且與排除困難出席了,更何況是上帝國裡,彌賽亞君王的筵席呢?

二、宴會筵席所謂何來?

    人通常會請自己的朋友、親屬和富足的鄰舍,希望得到同樣的報答。法利賽人的領袖請了當地的名門貴客來赴這次筵席,耶穌看見社會上貧窮的人沒有獲得邀請,在貧富階層差異與舒適圈的排他性下,因此趁機會闡明信仰的要義之一─我們應該愛那些不可愛的、不能回報我們的人,關心貧苦生命的肢體,如同主在安息日醫治病痛與受苦的人。我們的主在這個比喻故事中,沒有否認天國的福分,也沒有否認那人所說的話之正確性,並鼓勵這個筵席能更加開闊。

    這個比喻故事首先表明了上帝國是一個恩典之國,祂擺設了筵席,讓人白白進去享受。人接受了上帝所賜的恩典,就得以進入上帝國,成為受邀的賓客。

    上帝在呼召我們,祂說,「請來吧!樣樣都齊備了。」因此最後這故事指出,我們若被排拒在那國度之外,不能進入這筵席,是因為我們先拒絕了祂的邀請。筵席對你而言,是最具有吸引力的重要選擇嗎?慎重其事並排除萬難都要赴宴?我們常在誰的筵席上彼此親近呢?有些人擺設筵席的動機,是希望得到人的報答和稱讚,並不是請那些飢餓有需要的人。另外有些人一擺設筵席的目的,是虛假、欺騙及請君入甕的「鴻門宴」,因此也不是人人都喜歡赴宴會;主的教導訓示是以犧牲奉獻的精神,以愛心來行事與設宴,不求人的報答,因為將來主必親自報答。教會群體是赴宴者也是設宴者,赴主耶穌的豐盛筵席,也設宴接待渴慕福音的鄰舍,同享基督的愛。

三、推辭的好理由

眾人一口同音地推辭。頭一個說:「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請你准我辭了。」又有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請你准我辭了。」又有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路14:18-20)

    一切推辭赴宴且拒絕救恩的理由,都是因為人只專注世界上的事物,而沒想到永生的事。僕人再受命出去,到城內外、大街小巷去邀人赴筵,這正是給基督徒今天傳福音的榜樣,叫我們也盡心竭力邀請人來赴這救恩的筵席。大家不是沒有別的事做,基督徒也不是每天都沒有要務,而是排除萬難,慎重看待主的筵席,也願意成為主的僕人受差遣。

    這故事中有一個人說,「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另一個人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第三個人說,「我剛新婚娶了妻,所以不能去。」頭一個人說,他剛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試想,有誰會事先沒有看過一塊地或五對牛的犁田狀況,就買下來呢?最後那個人說,我剛娶了妻,所以不能來。或許當時有新婚一年,這些「人情世事」(台語)可以豁免的通融,但他為什麼不帶著妻子一同赴宴席呢?怕多佔一個位置,或者純粹就是個藉口?

    第一個人的理由是土地,屬於產業投資的範圍;第二個人的理由是牛,屬於商業經營的範圍;第三個人的理由是妻子,皆屬於家庭感情的範圍。在現代生活中,「財產、事業及家庭」這三件重要的事,是生命的重擔與十字架,卻也最容易使人遠離上帝的國,如同這三個人他們異口同聲,因這些要務理由而「推辭」筵席,也沒有慎重致上道歉。「推辭」這詞在希臘原文中的意思是放在一邊、辭退。上帝的救恩,竟被不假思索的人推辭和棄絕,他們不願意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主。

  這比喻的故事中,他們三個人都不瞭解自己錯過了什麼,更不在乎是否還有機會再次赴宴。他們不知道自己所失去的並非只是美味的餐食,而是能夠受邀與榮耀的君王一同坐席,同享愛筵。惟有受邀者才能入席,能有這個資格是多麼地珍貴。但是直至筵席前的最後時刻,他們都沒有慎重回覆主人的邀請。即使如此,主人仍顯出邀請的誠意,差派僕人拜訪並提醒客人,好給他們第二次機會,看看客人最終的心意。主人已用盡所有方法,務要讓所有受邀者都能赴宴,但一些受邀者卻想方設法要拒絕赴宴。缺席的理由百百種,不論是經濟壓力問題、家庭婚姻問題、工作職責問題等,這些事物及問題,會比主人的宴會重要,也就代表比主人重要。人生許多事情都很重要,你背起的十字架是什麼?救主耶穌在你生命中又在什麼位置呢?

四、主人的慷慨與憐憫

「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僕人說: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經辦了,還有空座。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我告訴你們,先前所請的人,沒有一個得嘗我的筵席。」(路14:21-24)

    上帝早已為每個人預備了豐盛生命,而這豐盛有意義的生命就像一場筵席,祂揀選、呼召並邀請每個人來享受筵席,好讓我們得著永恆的平安、喜樂與滿足。耶穌是設宴的主,賞賜人無法回報的豐盛,可惜許多人輕忽主的邀請,違背約定而享受不到祂預備的恩典,不明白自己生命的需要,以為財產、事業及家庭,就可以使他們滿足。主的救贖是本於恩典,要給謙卑和不配的人;上帝的救恩,臨到那些本來沒有機會的人。一旦我們明白了這一點,就會願意去愛並且接納那些不配得的人。 

  蘇格蘭的宣教士曹雅直(George Stott)是位身體有殘疾的老師,他卻是早期內地會的中心人物。起初當他來到內地會創始人戴德生面前,毛遂自薦要遠到中國當宣教士,戴德生問他:「你只有一條腿,為什麼還要去當宣教士?」他回答說:「因為我看不到雙腿健全的人,願意走宣教的道路。」幽默之餘,不是曹雅直只有一條腿又跑得快,而是他領受主的呼召與邀請,把握機會謙卑來事奉主。

    這位筵席的主人絕不會因被人拒絕而取消筵席,也不打算被這壞消息破壞這美好的時刻。這是主人自己的筵席,而非那些拒絕者的筵席。主人命令僕人「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這不是表示天國之前沒有為貧窮及困乏的人而準備,而是指著那些以前不認識主人的人,和那些以前沒有機會受邀請的人,也有機會來赴盛宴。主耶穌用這個比喻,提出上帝的救恩已延伸到外邦人、罪人和所有本來沒有被選上的人身上。

五、恩典常在人卻常忘

    我們依然在經驗主所賜的豐盛與平安,一起聆聽這個比喻的故事。上帝的邀請與生命盛宴,不僅優先於我們最壞的,並且也優先於我們行事曆上,計劃好的所有代辦事項。這生命盛宴從沒有改變,依然豐盛和尊貴。接受邀請進入宴席的人,不論身分或地位能否匹配,都不能改變祂慷慨地邀請與豐富的賞賜,人白白領受還不起的恩典。

   筵席還有空位,繼續邀請更邊緣困乏的人來。在已制度化及口述敬虔話語的教會群體,是否以為可以「穩坐泰山」進入彌賽亞的宴席,對自己的得救,充滿舒適愉快與不正確的自信?是否不再邀請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與瘸腿的進入基督的宴席?忙碌生活中,常忘記感謝主的恩典?但很遺憾的是,很多人被榮耀的君王邀請,卻不肯進入祂的國。耶穌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3:20)

    慎重來赴主的筵席,不論是今日教會群體的信仰生活,或是將來在天上的永恆盛宴,我們都在紀念主耶穌的救恩。同桌「吃飯」仍然強有力地展現了愛,難怪耶穌命令我們要繼續一起守聖餐,以記念祂為我們受死(參路22:14-20)。教會裡的愛宴,也應該具備讓會友有更深的生命交流,以及歡迎外面的新朋友進入我們當中的功能,才是真正在基督裡的愛宴。主對我們慷慨地給予,我們亦當存愛心接待需要的人,不是刻意為善,而是出於對主的愛。「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 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13:1-2) 基督徒不可忘記愛與捐輸的事情,要常警醒禱告。你是否期待上帝的國降臨?天國榮耀的大筵席,是否是你一生最終的嚮往?

結語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回顧我們的人生歷程,相信耶穌的機會有很多嗎?基督福音的呼聲中,祂一次又一次地邀請你,你還在等什麼呢?耶穌講述大宴會的比喻故事,顯明人們常常拒絕上帝的邀請,因為他們認為那段時間不方便。但不論我們的理由或藉口,看起來是多麼合情合理─累積財富、勤做生意、婚姻大事或是其他要務,事實上,是一再拒絕或拖延回應上帝的邀請。你是否用各種藉口來逃避祂?上帝的邀請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人生有許多機會,但常常機會一去不返。許多人不明白耶穌救恩的寶貴,不認識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救主、大牧者。

    人生短暫不過數十個寒暑,許多人總想等到晚春「七老八老」(台語)再來思想生命的問題,但誰真的有把握,可以活到暮春髮白呢?不單慕道福音朋友要慎重思考此事,每位基督徒也要謹慎警醒,持守主的道,免得失去進入主筵席的恩典。在上帝國裡吃飯的人有福了!無論得時不得時,求主憐憫我們,學習與貧窮和需要的人分享福音,緊緊跟隨主耶穌的腳步,有一日同在上帝國度的救恩筵席中歡慶,見證主奇妙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