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上帝土地的繼承者

經文:耶利米書32章1-3a,6-15節

主日:2025年9月28日

在圍困與升溫中,土地角色為何?

  不知道大家是否覺得我們活在高度矛盾的社會?大家認為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安全的國家嗎?2021年五月,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寫著:「台灣,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當時烏克蘭正在慶祝獨立30週年,沒想到隔年2月24日,俄羅斯就發起戰爭攻打烏克蘭。

2021年我們還在擔心自己的國家很危急,忽然間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烏克蘭,當時有非常多的電視台、政論節目都在討論,台灣是不是下一個烏克蘭!但是經過了三年,還有弟兄姊妹會特別關心烏俄的戰事嗎?看看這三年的房價,大家雖然知道中國對我們存在長期的威脅,但不會是立即、迫在眉梢。即使有長期的威脅存在,居住正義仍然是國內所面對迫切的問題,仍有許多投資客透過買房、投資、囤屋來賺取更多投資資金。

當先知耶利米面對自己國家的土地就馬上要被人奪走,自己的人民就要被人擄掠。在壓迫中、在城牆即將被攻破的時刻,先知耶利米卻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買土地。

耶利米在毀滅中為未來行動

耶路撒冷的情形跟我們的國家有點類似,從地緣政治來看,我們都處在列強之間,不過我們跟中國之間至少還有海洋、台灣海峽。但是耶利米的國家所面臨的狀態是,敵軍已經駐紮在城外、圍困他們的家園,並且誓言要徹底摧毀這個國家。假使這個狀況發生在台灣,大概美國動作最快,會馬上進行撤僑的通知和動作,接著是中國開始動作、威嚇我們。如果真的發生戰事,本來已經準備好頭期款要買房的人,應該會踩煞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想像得到股市崩盤、房價大跌,黃金開始漲價,大家爭先恐後換黃金。想想耶利米的處境,敵人發誓從經濟到信仰的任何一個層面都要對猶大進行毀滅,在國家被圍困的當下,選擇投資不動產,投資房地產,絕對不是正常人會做的決定!

耶利米書32章的開頭讓我們知道,這場絕對會毀滅耶路撒冷的戰爭已是定局,猶大國,以及這個國家最重要的城市可能會從地圖上被抹去,這個國家可能永遠不再存在!耶路撒冷本身所面對的,也是列邦對這塊土地的覬覦與角力。除了這些外在的威脅,第一節也呈現出這個國家內部對於這些從外部而來的攻擊,有著不同的看法。這些衝突的聲音是來自於,聖殿內部先知群體的腐敗,這個腐敗源於,這些群體之間利益衝突導致內部不斷有爭執,耶利米書也多次呈現不同的先知為了證明自己權柄的合法性而有所行動。無論如何,耶利米書很真實地表明,當時的猶大國對於先知耶利米的警告並不在乎,人民對耶利米的警告完全不在乎。

無論是耶利米的國家,猶大國,或是先知耶利米自己本身,都處在絕望的處境之中。耶利米因為看見耶路撒冷將要被毀滅,猶大將要被巴比倫王所拿下,他也因爲自己的預言被西底家這位國王關在護衛兵的院內(2節)。

就在被囚禁的期間,上帝的話臨到耶利米告訴他,他的叔叔的兒子,哈拿蔑會來找他,請他買下亞拿突的那塊地,因為耶利米有將家族土地贖回的責任與權力。當哈拿蔑來到護衛兵院內找耶利米,耶利米就知道這是耶和華的意思!在此,並不是耶和華直接命令耶利米去做這件事,是耶利米從哈拿蔑找他這件事領受了耶和華的心意,而選擇用買土地這個行動去回應上帝的心意。

耶利米向叔叔的兒子哈拿蔑買了亞實突那塊土地,用天秤平了十七舍客勒銀子給哈拿蔑。耶利米在契約上畫押,將契約封緘,又請了證人來,並用天秤將銀子平給他。這個契約包含了兩個文件,一張是封緘的那張,還有一張打開的。接著耶利米當著哈拿蔑和證人,以及所有護衛院中的猶太人,將契約給了巴錄並囑咐說:「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你拿著這文件,就是封緘的和敞開的買契,把它們放在瓦器裏,以便長久保存。因為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將來在這地必有人再購置房屋、田地和葡萄園」。耶利米在全國最絕望的時刻宣告:將來人還要回到這邊生活。

以購地作為信仰行動回應國家危機

弟兄姊妹,耶利米的行動這不僅是投資,而是一個宣告,宣告上主以重生的應許對抗毀滅的命運。耶和華並未拋棄猶大,反而承諾將與他們同在,並要從敵人手中拯救他們,將他們帶回家鄉。耶利米書這段經文非常特別。耶利米買土地這個行動,並不是來自耶和華直接的吩咐。上帝並沒有叫耶利米去買土地,也沒有要求他要畫押。耶和華只有讓耶利米知道,哈拿蔑會來找他幫忙將土地贖回來。買土地、立約的行動是由耶利米自己的決定,這次,耶利米不只是用講話講出猶大國的命運,而是用一個行動來回應、來參與上帝對這個國家的帶領。

除了我們所看到的行動,先知用文字紀錄了這段買賣土地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只是用嘴巴承諾,這些土地的權利會從過去的人身上轉移到未來的人身上。這個行動不是個人的行動,是和社會有關,透過立契、封存、證人等方式,耶利米的行動成為一個可見、讓人記錄下來的公共記號,這個記號更具有法律的保證。

  耶利米在看不見未來的時刻,宣告了未來。耶利米用行動讓讀者看見一種選擇,上帝的百姓可以用一種創造性的方式來完成上帝的命令、參與上帝的計畫。而且這個行動讓我們看見,上帝給人未來的保障,這個保證不是抽象的信仰,而是具體承擔所有人的命運與未來。透過保存在瓦器中的契約,人與上帝的建立在彼此信任的關係。耶利米買土地不只是語言上的預言,而是一個公共、具體的行動:拿出銀子、立約、簽名、存證、封緘。耶利米不是為自己,也不是為家族利益,而是為了未來會回到這塊土地的人每一個人。

今天這段經文對當今社會提出非常激烈的挑戰,到底我們是如何看待當房產投資這件事。在我們的文化中有所謂的五子登科,車子、房子、金子、妻子、兒子,房子是重要的指標之一,當一對新人計劃結婚時,會開始找一間合適的房子,甚至有些女方父母要求男方一定要有房子,才點頭嫁女兒,心中期盼孩子未來不會過於顛沛。房子對我們來說是財富、是保障。而這樣的文化與觀念讓市場有機可乘,房子被當成「經濟資產」和「投資商品」。有能力的人、財團企業擁有房產不再只是為了居住的目的,而是透過買賣價差來獲利,用資本賺取資本,房屋與土地的交易,不僅是為了使用或居住。同樣地,巴比倫的軍隊也不是為了讓人民有安穩的地方住,去佔領耶路撒冷,是為了得到更加多的資源、控制更大的範圍而佔領耶路撒冷!猶大國也在這樣的利益關係中,逐漸棄絕上帝的律法,剝削自己的人民、傷害上帝給予的土地。

  擁有產權本身就是一種壟斷,擁有者可以決定要怎麼使用土地或房子。房地產的價格,某個程度上也預設了,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這些物件,只有有能力、有資格的人才可以住進來!但是耶利米買下這塊土地看起來是為了保存祖產,其實耶利米贖回這塊地不是為了自己的家族,也不是要保障家族的未來,更不是自保。耶利米的行動是為了回應上帝對土地的呼召,土地不是商品,土地是神的創造,土地是所有創造物的家園、站立的地方。耶和華說:「將來人還要買房屋、田地、和葡萄園。」(v.15)在這裡,耶利米特別提到了葡萄園。很少有東西可以如同葡萄園這樣呈現未來。葡萄要結果沒這麼容易,葡萄園需要被妥善照顧、修剪好幾年,才有機會結出豐碩的果實。耶和華用葡萄園宣告這塊土地的未來,說明耶利米購買土地不是短期投資,猶大也不會因為有了土地權,崩盤的財政可以快速修復。耶利米所看見的是,未來以色列人民和土地仍要得著救贖與復興。

封存的見證:為未來預備的信仰行動

在此我們也需要注意這段經文提到封印的觀念,說到封存,我們想到的是為了安全與完整性,避免被其他人篡改。但是這個地契,不只有自己封緘的那張,耶利米還吩咐巴錄要放在瓦器裡。言下之意,這份見證不是給那個時代的人,而是為將來的人預備的。封存意味著,耶利米的群體無法理解這個行動的意義,它要等到合適的人出現,瓦器與契約才能被重新打看。

但是誰可以領受這個封印起來的?耶31:33寫道:「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做他們的神,他們要做我的子民。」當耶利米看見未來,同時他也聚焦在摩西的律法、摩西的命令。耶利米提醒我們,領受與遵行上帝律法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土地繼承者,領受並遵行律法之人,才會懂得敬畏上帝對土地的心意、看見上帝透過土地對百姓的照顧、醫治與帶領。

對當代台灣的挑戰:土地不是資產,而是召喚

今天經文中的土地不是人的資產,是上帝對所有人的召命。今天,房產被看作是的經濟工具,是對人的保障、是財富、是階級象徵。投資客、企業、財團買地、建房不是為了照顧大部分的人民,不是要提供人一個穩定居住的地方,而是為了資本增值。巴比倫佔領耶路撒冷也是如此,透過土地來統治與控制不同地區的資源與人民,以色列也在這樣的利益關係中,遠離的上帝的律法。當世界只把土地視為資本、得到權力和利益的工具時,上帝再一次用耶利米購地的故事呼召我們,用土地來照顧所有住在土地上的人。

耶利米購地是為了回應上帝對土地的呼召。土地是神的創造,是人與萬物一起生活的空間。耶和華說:「將來人還要買房屋、田地與葡萄園。」耶利米的行動是宣告上帝的應許會勝過毀滅的命運,上帝的應許是拯救、重新建立家園,上帝要在祂所創造的土地上再一次建立合祂心意的次序與生活方式。

經文沒有保證我們是這塊土地的繼承人,但呼召我們去成為有資格打開封印、明白上帝心意的群體。能夠繼承這份產業的,不是擁有多多資本的人,而是那群願意讓上帝的律法刻在心上的人,用信仰愛惜土地、用盼望生活的人。願我們的信仰也能成為那打開封印的見證,就算是這個世代的人不懂,但願我們的群體仍以信心行動,盼望當我們與神面對面時,神會對我們說:「你是我良善又忠心的僕人。」

 

問題討論:

  1. 在台灣高房價與居住正義問題尚待解決的現況下,基督徒應如何回應?
  2. 耶利米在城牆即將被攻破時買地,這樣的行動對你有什麼啟發?
  1. 你認為我們的信仰群體是否準備好承接上帝的產業?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