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 張主藤牧師  
  經文:路加福音18章1-8節
  主日:2021年05月09日

 前言

    很多婦女或媽媽們是安靜的,特別在過去的年代婦女鮮少發聲,在父權社會以及「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文化道德壓制下,女性多是沉默及安靜的一群,在東西方的世界皆然。路加福音中許多婦女也都沒有直接說話,特別在強調使徒傳承的教會傳統,以及後來教會在時代背景與文化脈絡的架構之下,現實的處境以及經文中的婦女,她們的沉默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然而路加卻不斷透過信心的故事,在述說這群無聲婦女們的話語,在那個被壓抑的年代,她們的動作存留、舉手投足之間,描繪出她們柔和卻堅定的一面,在基督的福音道路上,她們獻上了一首首讚美之歌。

 

一、婦人信心的聲音

    進入文本的時代背景與文化脈絡,試圖了解所處的父家長家庭社會的結構,以及羅馬帝國統治的政治事實,對照著我們閱讀經文者本身所處時代的政經文化、所持有的價值觀,對我們在閱讀福音書信時有幫助,也讓我們反思以獲得滋養生命的內容訊息。在早期的文獻發現初代教會的婦女實際上負起門徒、教師及先知等角色,而不但有教父對聖經的詮釋與神學歸納,也有許多教母她們的貢獻卓越,但卻缺乏關注及重視,因此在閱讀經文時,有時須仔細聆聽經文,找尋被消音及淡化的女性,她們的處境與心聲,以及留下來的豐富面貌。

    在路加第一章及第二章經文中出現三位婦女,伊利莎白、馬利亞和先知安娜。其中雖然伊利莎白與馬利亞都是以生養母親角色出現,而馬利亞發出對上主讚美的「尊主頌」,使馬利亞跳脫母親的範圍,為著卑微者及窮苦人,宣告了上主救恩的先知性話語,而女先知安娜則日夜在聖殿敬拜上帝、禁食禱告,並頌讚上帝。路加福音第七章(7:11-17)耶穌到拿因城去,憐憫了一位喪子的寡婦,使她兒子復活,大家驚訝並稱頌上帝,消息傳遍了猶太和附近各地區。

    接續在第七章(7: 36-50)耶穌指出一個有罪的婦女的信心。那時耶穌與門徒在法利賽人西門家裡作客,這婦女帶著貴重香油來膏抹耶穌的腳。主人和其他客人都在心裡嘀咕,覺得有罪的女人接近耶穌是不恰當之事,而耶穌竟然赦免了這個女人的罪,而這位有罪、被視為低賤的女人相信耶穌,她的信心與付出全然的愛,使她得到記念與主的赦免。

    許多人圍繞著耶穌盼望能得著什麼,當然能夠在公領域自由出入的以男性為主,但路加福音第八章(8:1-3)記載了跟隨耶穌的婦女們,她們都有不同的生命故事,她們都是曾被邪靈和疾病纏擾,已經被治好了的;其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希律官邸的官員苦撒的妻子約亞娜,和蘇撒娜並其他的婦女們。第八章後段(8: 40-48)又提到了類似的信心故事,以那位患血崩之苦的婦女最為醒目,故事中她從頭到尾都沒直接說話,也無從對別人說起,但她內心的信心與無懼的行動,領受了主的能力而蒙醫治,她信心的聲音令人印象深刻,在眾聲喧嘩中向耶穌發出信心的求助與呼喊,勝過所有人的吵雜言語。

 

二、她鍥而不捨的態度

    當時法官是受薪負責治案的官員,由希律或是羅馬政府所委派,透過歷史紀錄這些官吏常是聲名狼藉的,除非原告的人有權有勢,或是透過錢財行賄,否則案子別想勝訴。因為一直以來官吏腐敗嚴重,以至於百姓拿他們的官銜諷刺,不叫他們真正的稱號Dayyaneh Gezaroth,意思是「刑罰的法官」,而稱他們為Dayyaneh Gezeloth,意思是「強盜法官。」

    在中東文化中的「榮辱文化」裡,耶穌比喻中的這位法官對人不尊重,也沒有什麼可以令他羞愧,因此傷害或不理睬一個無助的寡婦,他也不覺羞恥,如果提及為了「神公義的緣故」來懇求他也是沒有用,因此學者布魯斯(Bruce,A.B.)在其關於基督比喻的著作中,形容這位投訴的寡婦:「軟弱到無力說服人,窮到買不回公道。」可以推知她沒有強而有力的保護人或男性可以代為出面,如果有錢財可以賄賂官員,可能早就得到豁免了。

    中東是個男性主導的世界,在古代現代皆是如此,受苦與受冤屈的寡婦沒有因為這樣放棄,反而鍥而不捨地一再去求告這位不義的法官,請他為自己向對頭討回公道,這位婦女打的是「消磨戰」,雖然她只是一個無財無勢的寡婦,但卻有股不放棄的毅力與堅持,最後她的堅持與煩擾讓不義的法官最終因壓力而屈身為她伸冤。女性聖經學家伊莉莎白.薛絲麗—費蘭札(Elisabeth  Schussler  Fiorenza)她在論述女性神學如何詮釋經文的方法學時,提出尋找「雙重訊息」的方法。費蘭札說這種解經法主要關注到使徒及教會群體當時的處境,處於希羅文化父家長強勢宰制下的弱勢團體,表面顯示出妥協環境以求生存,但在經文的深沉底蘊下,仍含有打破傳統禁忌,提升女性尊嚴的用心。

    耶穌設這個法官與寡婦的比喻,焦點是要我們常常禱告、不可灰心,即便是一個當時文化無助的女性形象,而弱勢者常容易受到權勢的傷害,透過她弱勢卻又尊嚴的求告,顯出一股堅忍恆切的力量,提高了女性在信徒群體中的地位,並且主耶穌仍要他的跟隨者知道伸冤在於上帝,祂掌權一切。在今日母親節主日,我們為著失去先生的太太、失去孩子的母親與失去母親的孩子來求主施恩,也為著父代母職的單親爸爸來祈禱,求主賜下恩典,並堅固大家的信心,而我們所求告的不是不可靠的法官,而是偉大慈愛的天父上帝呢!如果感受到祂的愛,我們更可以相信祂聽到我們的呼求,上帝將伸冤並證實主兒女們的冤屈,也必引領我們前路。

    耶穌在這則禱告的比喻中,提到殷勤禱告如同寡婦求法官伸冤一般,鍥而不捨,寡婦的信心是世上少有的。在路加福音中,女人往往屬於無法言說的群體,但她們的信心卻持續藉著故事娓娓道來。我們也透過福音書作者的記載,與這些婦女交談及對話,讓我們能聽見在父家長文化脈絡及習俗下,她們因為遇見基督福音,而發出的弦外之音。

 

三、恆切禱告的比喻

    主耶穌知道我們容易遇到困難就沒耐性、失去信心,所以就設這個比喻,提醒人要常常禱告,不可灰心。這則關於禱告不可灰心的比喻,主要用意透過一個弱勢婦女無聲的堅持與信心,終於沉冤得雪,如果一個殘忍不義的法官,都會替鍥而不捨又不肯罷手的寡婦斷案,那麼仁慈的天父怎麼可能不替祂的子民伸冤呢?這個法官本是不敬畏上帝、也不尊重人的法官,與公義且慈愛的上帝完全不同。主耶穌透過比喻提醒我們,要對上帝有信心,祂是那伸冤與評斷者,不要因為祈禱後沒有立即得到回應,就失落了信心。
    在這個比喻中,寡婦如果代表的是處於不利的弱勢,就像我們面對苦難與艱難中,是軟弱無助的,那麼首先我們可以從她身上學習到的,是恆切不斷的禱告!如同使徒保羅所言:「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羅12:12)恆切的禱告顯出敬虔與信心的行為,是堅定的信靠。

    再來是祈禱能勝過我們所面對的缺乏與恐懼,以及苦難的蔭影,因為我們所信靠的是全知全能愛我們的上主,賜給屬祂兒女豐盛的慈愛與憐憫,保護著我們,並且成為我們隨時的依靠與幫助,祈求聖靈賜給我們信心,使我們從上帝的話語得著盼望。主的兒女讀上帝的話,讓上帝的話成為我們禱告的基礎和根據,因著上帝的話語讓禱告帶有能力,能使我們明白祂的旨意!

    我們是向愛我們的天父上帝祈求,而不是向不可靠的法官來求開恩,施恩的主愛我們甚至為我們捨命,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來到祂的施恩寶座前,來求赦免、蒙恩惠,比喻中這婦人的信心,是我們信徒的榜樣,她無聲的信心,也在歷代傳唱著。寫下《懺悔錄》的神學家奧古斯丁(Augustine),他的母親莫妮卡為他禱告了19年,終讓奧古斯丁浪子回頭,並成為上帝重用的僕人。在我們的家庭與教會中,許多婦女默默地祈禱與付出,卻也誠摯獻上熱忱的服事,顯出了這恆切禱告的信心。上帝應允人的禱告,都有祂美好的時間,祂成就人的禱告,而不是人指揮祂來成就,作為上帝的兒女,應具信心並常常祈禱,不因環境的困難而灰心喪志。

 

結語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我們都需要恆切禱告並彼此警醒感恩,在呼喊祈求主伸冤的同時,也需要自我反省,免得失去了信心。路加福音中的婦女們,以及今日禱告比喻中的寡婦,都讓我們聽見了無聲的信心與溫柔的堅持,這些信心及禱告雖看似微不足道,卻是不止息的力量,就像一張輕薄的紙,若一張一張不斷累積,終必達到極大的分量。「多禱告就多有力量、少禱告就少有力量,沒禱告就沒有力量」(台語),願我們都能用敬虔的心向上主祈禱,這信心的禱告必帶給我們大過艱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