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張主藤牧師  
經文:路加福音13章1-9節

主日:2021年11月7日

前言

    世界致災性的地震,從2004年12月印度洋大地震達9.3級,發生的南亞海嘯造成29.5萬人罹難,其中三分之一是孩童;2010年1月海地發生7.0級地震死亡27萬人,370萬人受災;台灣在2016年2月6日高雄美濃發生6.4級地震,造成台灣維冠大樓倒塌;在2018年2月6日花蓮發生6.2級地震,花蓮市17人罹難200餘人受傷。台鐵2018年10月21日普悠瑪列車出軌翻覆,造成18人罹難,近期2021年4月2日太魯閣號出軌事件,造成49人罹難及200餘傷的重大傷亡。我們不希望發生災難,也對這些傷亡事故感到難過,但這些悲傷的事件,確實發生並記錄在歷史與人的心中,提醒著我們這世界的變動。

    致災性的地震與事故災難,發生在我們的世界與居住的地方,也發生在耶穌的時代。路加福音13章的經文提到兩個事件,今天我們會說這都是悲劇。其中一件是政權統治上的暴行,另一件是自然性的災害。有人將加利利人受害的事告訴耶穌,當時是個大事件,也可說是「頭條新聞」。耶穌亦又提到了另一件大家也記憶猶新的重大事件:當時耶路撒冷南面和東面的城牆之間有一個蓄水的水池,名叫西羅亞池,當時池邊城牆上有一座塔樓,可能是作防禦之用的,後來這塔樓倒塌了,壓死了十八個人。耶路撒冷的居民很自然提出實況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悲劇?

一、患難與犯罪

    猶太巡撫彼拉多可能認為這些激進分子要反抗羅馬,趁他們獻祭時出兵鎮壓殺害這些加利利人,以至於被殺者的血攙雜在神聖的祭物上,這樣的褻瀆神與侮辱人的行徑,與巡撫彼拉多的惡名相符;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可能在一個謬見,以為這些加利利人必定是犯了滔天大罪,他們的死證明了神的不悅,即便他們對民族主義復興者而言是英雄。路加福音中關於在西羅亞池塔樓倒塌事件中喪生的十八個人,透過經文的描述對他們的了解仍然是十分模糊,那些被西羅亞塔樓壓死的人可能是為羅馬人工作,在那裡開一條渠道。我們或可看出一些端倪,有可能當時正盛傳這班人給壓死,原因是他們竟答應為外族的殖民者做這樣的工程。

    「告訴耶穌」的用意,是在向耶穌詢問加利利人如此的下場,是否是他們罪有應得?災難臨到有罪之人,無罪之人沒災難!?或是羅馬統治者褻瀆聖殿是不義的?這些報訊的人亦可能設了陷阱,讓耶穌落入兩難的問題,如同他們問要不要繳稅給凱撒皇帝一樣。當別人遭遇不幸時,一般人往往抱著幸災樂禍的錯誤觀念與態度,或以為他們罪孽深重而遭受天譴。猶太人追求維護身分與外族佔領的動盪背景下,仇視統治者與民族復興的心態正醞釀著,如同新約聖經學者陶德(C.H.Dodd)所說:「那些觀察耶穌言行的人,他們不清楚耶穌是否真的關心國家命運。當人告訴他比拉多在殿中殺害加利利人時,他並沒有痛斥羅馬人的暴行,反而告誡自己的百姓要『悔改』。」

    耶穌的言論確實帶來衝擊,沒有譴責外族人的暴行,也沒有支持本族人的反抗,祂的回答卻提醒了旁觀者,這些獻祭的加利利人和西羅亞池畔工人遭受這些災難,不是因他們犯重罪或更有罪,相反地每個人都應該留心自己受審判的日子。普世的人都將受到上主的審判,「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3:23)為什麼有這樣的悲劇發生,又為什麼有人不公平的受到諸多苦楚?宗教道德式的看法把責任歸咎於那些被塔樓壓死的人,非宗教道德式的看法則把責任歸咎於天理或是神。

    然而主耶穌糾正這個錯誤,警告猶太人他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大災難不是證明某種特殊的罪,身體的遭害也並非象徵道德的敗壞。一個人即便不遭彼拉多殺害,他仍會滅亡;沒有高樓倒塌壓死他,他仍會滅亡。人可能因為意外而身故,也可能在親友環繞及樂詩歌聲中善終,但除非人在上主面前悔改,否則他仍要滅亡。耶穌所說的「滅亡」,從以身體方面的用語來解釋,進入到屬靈範疇中有更深刻的意義。

    神學教授貝里(Kenneth E. Bailey)在<詩人與農夫>著作中,以另一個角度讓我們深入經文,就是中東學生讀這段經文時感到奇怪,當時耶穌為什麼沒有挨揍,因為他竟然當面呼籲反對羅馬壓迫的民族主義份子悔改。為正義而戰的人,常覺得自己的付出與努力,令他們顯得正義凜然,而變得狂傲並拒絕任何批評與建議。災難的殘酷喚醒我們的同情,也可能喚醒我們的仇恨,當從別人有沒有受懲罰轉向,眼中不要看別人的刺,忘了自己的樑木,而個人的苦難與罪惡,我們不能隨意綁定在一起。

    「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人受苦也同人受苦,我們又怎能免去苦難呢?苦難在當時讓人覺得愁苦,但是到後來卻結出良善的果子來。使徒保羅說:「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者我也得以從死裡復活。」(腓3:10)這種為主的福音而受苦的心志,是教會和信徒不可缺少的。但以理書三章記載三位猶太人的故事,因他們不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的金像,被扔在燒熱七倍的烈火窯裡,統治者讓人可自由選擇神祉崇拜,但所有人都必須向一個對象朝貢,就是國家政府的權力。偉大的聖徒往往經歷最大的苦難,他們在烈焰的熔爐中非但沒被燒滅,奇妙地有第四個人在其間,是主在熔爐中與他們同在。

    信賴與謙卑之間幾乎是弔詭的平衡:歷代聖徒的真實信靠,是不斷從自我掌權的中心歸回到以上主為中心,即或不然,都要信靠上主。耶穌基督屈尊自己來陪伴罪人,與我們同在苦難的熔爐中同行,祂也在最高意義上的熔爐,進入了我們的十字架,救贖我們脫離死亡。歷代聖徒知道上主也許會救他們脫離死亡,或是會透過死亡來拯救他們,生命最大的喜樂是尊榮上主,而不是利用上主來獲取自身利益,於是他們無所畏懼。

二、恩典與警告的呼聲

    「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災難的臨到雖然無關各人罪惡的輕重,卻又與人類全體的罪惡有關;恩典與警告的呼聲提醒我們,當看見別人有災難,除了助人也需反省自己,思想自己也有可能像他。主耶穌基督對著群眾與我們說,在一帆風順的日子最要緊的是悔改。如果沒有做錯事又怎需要悔改呢?現在我們知道主所說的悔改,並不在於做了錯事,而是在於過度信靠美好的事物,以自己要掌握人生,因為違背誡命只是罪的症狀,但罪其實是信靠別的事務,而不是信靠耶穌基督來得著公義、聖潔和救贖,並藉此成為自己生命的救主及偶像。

    上主晝夜以恩慈待我們,但察看自己的心,我們便會明白心中充滿了否定和藉口,如果看到自己的驕傲,更知對主的恩典是何等輕慢。無花果樹的比喻教導了我們,只取不予,是無法生存的。無花果樹不斷的從土壤中汲取養料,卻沒有結出果子來,它的罪正在於此。無花果樹是指什麼呢?就是我們。上主正在尋找的無花果是什麼呢?就是悔改。以福音為基礎的悔改就是果子。這果子是甘甜的,悔改也使我們的生命變得甘甜。神盼望世人都能結出悔改的果子,因為不結果子的,本應當砍掉,但由於僕人的代求給最後一次機會,又鬆土、施肥,這施肥是幽默的農事用語,有所謂侮辱性的幽默(insult humour)的意味,園丁可以撒點新泥土或是澆水修剪一下,但他們需要的是在周圍淋點糞。對有權位的人表達一點不敬,對普羅聽眾這意象是有趣味且可接受的,也代表主人寬厚的容忍、等候。

三、真誠悔改,好去結果

    一些人在遭人陷害或在意外事件中死亡,人們常認為他們是罪有應得。主耶穌提出的警告是:「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不要以為那些遭不幸的人更有罪,也不要以為自己可以幸免於難是因為比別人好。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主的榮耀,若不認罪悔改並接受基督的救恩,最終都要滅亡。

    你我豈不應當懇切為許多尚未悔改的人代求,為那些仍未結出悔改的果子之人代禱?更當自己警醒,免得也成了一個空佔土地而不結果子的基督徒。我們是只取不予、要恩典不要付出,是指責別人有誤有罪,自己卻不認罪悔改的基督徒嗎!?疫情與新冠病毒肆虐全世界國家,許多人失去了生命與家人,我們所以現在仍然活著,沒有遭受意外傷亡或災禍,並不是因為我們比別人好,而是因為上主的容忍及厚恩,再等候我們結出真誠悔改的果子,與所領受的恩相襯。

四、試煉中的懊悔

    屬靈生命中最大的試煉,莫過於生命中沒有遇到任何試煉。最危險的境地莫過於生活順遂、無憂無慮,看到別人遭遇苦難,自己卻安然無恙。透過這段經文,主耶穌告訴我們,當生活順遂與蒙福時,就是最需要悔改之時;如願以償並事事亨通時,就是最需悔改之時。

    以福音為基礎的悔改,如同衛斯敏斯德信經(Westminster Confession)所說:「沒有罪太小不足以被定罪,也沒有罪太大能使真心悔改的人仍被定罪。」悔改的意思是當生活一帆風順時要謙卑,因為知道一切都是出於恩典;當患難臨到時要堅定不移,因為知道主不是要懲罰我的罪。悔改使我們心充滿甘甜與喜樂,悔改使我們的心平靜安穩。只要你在主面前悔改,這罪的刑罰已倒塌在耶穌他自己身上。耶穌是無罪的人,但祂的生命卻是最困苦的,他擔負了我們的罪與不義,我們因自己的罪本該受永恆的審判,但永恆的審判卻落在主耶穌身上,他在十字架上遭受了最不公平的對待,讓我們得到與上主建立合宜的關係。

結語

    各位弟兄姊妹,無罪的耶穌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唯有耶穌基督才配得蒙上主垂聽。上主是一個給人機會的全能者,但機會不是永無休止的,如同無花果樹這個比喻,清楚的表達如果人錯失這最後一次的機會,將後悔莫及。上主賜下了憐憫,但我們必須以真誠的心來回應,才可以得到生命的更新,否則只有面對審判。讓你的生命充滿真心悔改所帶來的甘甜,充滿以福音為基礎的悔改,尤其是在生活順遂的日子更是如此。那無花果就是悔改所帶來甘甜的果子,它可以在你生命中生長,但我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只要你願意悔改,真誠的悔改帶來教會與我們得到醫治及修復,從錯誤中改正過來,並享受上主的眷顧,使上主因我們得著配得的榮耀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