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林昌華牧師  
經文:約翰福音3章14-21節

主日:2022年5月15日

前言

  記得小時候在故鄉,一間教會的牆壁上寫著兩行字,一段話是:「一個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性命,有什麼益處呢?」另外一行就寫著「神愛世人」。對當時的我來講,這兩段話的意義很不一樣,前一段話好像是在描述一件事實。沒有錯啊!如果一個人沒有生命了,那麼她所賺的錢要歸給誰使用呢?這是任何人都能夠瞭解的話;但是「神愛世人」就比較難以理解。我的生活過得好好的,為什麼需要上帝來愛呢?而且,西方人的「神」與我有什麼關係呢?

  對當時候的我來講,「神」就是在漁村裡面,每一個家庭都會去服事的「恩主公」。每年舊曆6月16日,就是漁村的鬧熱日,每一個家庭都會準備豐富的菜餚,招待外地的親戚朋友。那是1960年代,所有鄉下的小孩最期待的時刻。在節日前幾天,父母彷彿不管小孩是否有寫功課,小孩子整天泡在水裡游泳也沒有關係?而且,家裡有過年才會出現的料理。對當時的我來講,神的愛大概就是那樣子。而村裡的家庭,都要輪流擔任爐主,我記得有一年換到我家擔任爐主,在那段時間內,除了家裡要每天拜拜以外,我每天一大早要到恩主公廟燒香換敬茶。彷彿那間公廟變成是我家的廟一樣。如果人與神之間有「愛」大概就是這樣子。但是,在經歷人生的許多歷練,加上對聖經的瞭解逐漸加深之後,知道什麼叫做「神愛世人」。這種「愛」不是從小認為「保佑一家大小事業學業順利,全家健康平安」的祝福,或是傳統文化的認同;這種愛是一種生命的力量,讓追隨者雖然經歷各樣的困境與艱難,仍然能夠用感恩與欣喜的的心情來接納甚至擁抱。這才是「上帝的愛」所帶來的祝福。

  今天所讀的經文是《約翰福音》的作者,表達耶穌所肩負的使命,乃是醫治與救贖,如同這是這段經文所要顯示的核心信息。將經文放入歷史與信仰的脈絡,經文出現值得思考幾個問題,包括:《約翰福音》用被舉起的銅蛇比喻耶穌,要表達的信息是什麼?「相信耶穌」與「定罪」的關係要如何理解?如果「銅蛇」、「兒子」與「光」都是在描述耶穌,那麼這三個象徵代表了耶穌什麼樣的屬性?現在我們進入經文,來思考當中的教導。

14  摩西怎樣在曠野舉蛇,人子也必須照樣被舉起。

15  要使一切信他的人都得永生。

  《約翰福音》將耶穌與摩西所舉,具有醫治力量的銅蛇來比喻耶穌,這是直接以救贖的工作來詮釋耶穌的使命。這與《馬太福音》第五章,將耶穌比喻為帶來新律法的摩西有很大的差異之處。這個故事的典故出現於舊約《民數記》21章4~9節的紀錄所言,在曠野的以色列人因為心裡不耐煩在曠野的生活,攻擊上帝與摩西。於是上主命令毒蛇進入以色列人當中咬死許多人,因此人民來到摩西的面前懺悔。於是,上帝命令摩西造一條銅蛇掛在柱子上,「好使被毒蛇咬了的人,因望見這蛇而活」。

  《民數記》的紀錄解釋為什麼上帝讓毒蛇進入以色列人的地區,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以色列人埋怨上帝與摩西,將他們由熟習的埃及帶往未知曠野流浪。所以從原本不斷的埋怨到最後起來反抗上帝的旨意以及摩西的帶領。以色列人的反叛讓上帝非常的生氣,所以派遣毒蛇進入營地當中,殺死許多以色列人。突然遭遇大量同胞死傷的以色列人非常震驚,向上帝懇求憐憫。於是上帝命令摩西鑄造一根柱子,上面掛著銅蛇,透過這個象徵,上帝降下祂的赦免與醫治。這個掛著銅蛇的柱子,就成為世界上許多醫療機構的象徵。另如世界衛生組織的標誌,就是在地球的中央放置著銅蛇的柱子。

  《民數記》的經文是在講上帝的赦免與醫治,但是,對現代人來講,這段經文更重要的提醒應該是,為何歷經上帝出埃及拯救的以色列人,仍然反抗上帝的帶領,以及摩西的領導。 其實,這個問題的癥結在於以色列人並不真正的認識上帝,他們只看到也在只意眼前的困難與不便。其實過去以色列人的問題也是現在許多基督徒的問題,我們是否曾經思考今天我在禮拜堂當中參加禮拜的理由是什麼?是因為家族信仰的關係所以我在教會當中,這是第二代以上的基督徒的普遍現象;或者有的人對基督教信仰的興趣來自知識上的好奇,或教會詩歌的吸引,這是許多第一代基督徒進入教會的動機;不管你是第一種或者第2種的信仰,重點是你和上帝間建立了互動關係嗎,這個互動關係讓我們看到自己罪而願意謙卑的傾聽上帝話語的教導?

  其實基督徒和上帝不熟好像是普遍的現象,就算是被稱為「敬畏上帝」的約伯在經歷人生的苦難,最後直接與上帝對話之後才能夠感慨的說:「我過去只風聞有你,但現在親眼看見你。」約伯的感慨道出信仰的現象與現實,約伯過去對上帝的認識是知識性的理解;而他現在是與上帝直接的對話,換句話說,他和上帝間建立了互動的關係。所謂的「互動」是有來有往,如果只有單方面的表達就不能算是互動。對現在的基督徒來講,我們並不缺乏祈禱,但是我們缺乏的是安靜聆聽上帝的回應。其實,禱告比較簡單,因為我們只是表達自己的需要與需求;然而我們更需要去學習的是聆聽上帝的話,你是否能夠辨別從內在發出的聲音,哪些是你自己的聲音,而哪些是來自上帝。這是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光學習的信仰功課。

  耶穌說他是「被舉起的人子」表達什麼意思?我們看見掛在柱子上耶穌時看見什麼?是羅馬的刑法嗎?看見宗教的象徵嗎?看見耶穌的受苦嗎?事實上,不管是羅馬刑法,宗教象徵甚至耶穌的受苦,這都叫做知識。耶穌說自己像是那被舉起的銅蛇時,並不是要我們增加對他的知識,而是要我們因為他的被舉起看到我們自己的「罪」,看到我們自己的不堪與軟弱。這才是耶穌所要表達的信仰教導。我們繼續閱讀經文:

16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17  因為上帝差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世人因他得救。

  中國有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佛教徒也認為「世事無常」,意思是在人類面對生活當中許多艱困與難以逆料的苦難,由衷而出的感嘆;在這種感嘆之下,掌控宇宙秩序的主宰是無情的,而人生的道路,有許多時候會出現完全沒有辦法預料的災難出現。要如何面對人生的這種人生中間的不可確定性,不管是中國道家,或是佛教的思想,處理的方式非常接近,就是修練自己的心靈,不受到苦難的影響。所以,他們鼓吹人不要「執著」,因為,他們認為這個「執著」是人世間一切煩惱的根源,稱做「我執」。因為基本上,人的存在是一個幻影,不是真實的東西,既然不是真實的,就沒有必要去「執著」在這個「我」之上。

  但是,我們的信仰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存在的基礎,是上帝的「愛」。由於這個世界存在的基礎是上帝的愛,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命不是孤單的面對一切的挑戰與苦難。當然,有人會提出質疑,既然上帝創造這個世界的基礎是愛的話。這世界的災難不管是自然或是人為的,都是上帝的愛嗎?有一位宗教哲學家約翰。希克就用19世紀發生在里斯本大地震所造成許多無辜生命的死傷來質疑上帝的愛。其實,相類似的問題,假如上帝是全知全能,而且滿有仁愛,那麼為什麼這個世界充滿苦難,是不知道,還是不願意,或是沒有能力?

18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已經定罪了,因為他不信上帝獨生子的名,

19  光來到世上,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這就定了他們的罪。

20  凡作惡的都恨惡光,不來接近光,恐怕他的行為被暴露。

21  但實行真理的人就來接近光,為要顯明他的行為是靠上帝而行的。」

  《約翰福音》在這裡提供最好的解答,他說:「上帝連祂獨一的子攏賜給世間」這個賜給世間,用福音書的紀錄,就是上帝用自己獨生子的生命,來救贖世間上願意用信心來接受耶穌的人,讓尹得到永遠的活命。而這個過程,是經歷人世間最大的痛苦才能達成的。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上帝不要直接命令,所有人的罪都得到赦免,所有的人過世,不用經過審判,就直接進入天國。這樣也不用費事,派遣耶穌來到世間了。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用一句中國話來講,這叫做「和稀泥」,這種作法違反了2個原則,第一,就是上帝創造世界的秩序。第二,這種作法,違反了上帝公義的原則。

  在短短的7節經文當中,《約翰福音》討論:上帝的愛、「信」與「罪」的關係、「光」與「世人」的關係。這三個主題經常出現在《約翰福音》的討論當中。而這三個主題也顯示了上帝、世人、與「上帝與世人」三個層次的存在與關係。上帝因為愛而派遣獨生子來到地上;世人因為作惡,所以不愛光而愛黑暗;世人透過信接納上帝的愛就不被罪惡所蒙蔽和綑綁。當中顯示了人的本質就是罪惡,而上帝不變的愛乃是祂的本質,照理來講,人類與上帝由於不同的本質,原本不可能會有交集。但是上帝因為愛的緣故,主動向人類表達祂的愛。假若,世人願意透過信心來領受上帝的愛,就完成了救贖也因此不被定罪。但是,假若不願意接受上帝的愛,那麼他被定罪就是無法避免的命運。

  正如加爾文的神學所表達的,人類的本質原本是敗壞並且極度的想要與上帝為敵。除了罪惡的本質以外,經文也說:「世人因為自己的壞行為,不愛光而愛黑暗。」所以,信仰的追尋是不斷與自己的罪惡本質以及世間罪惡的誘惑交戰的歷程,這也是耶穌說,通往真理的道路是彎曲難走,所表達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