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張主藤牧師  
經文:約翰福音17章20-26節

主日:2022年9月4日

前言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上主日我們講述馬太福音十三章「五餅二魚」神蹟的重要性,是四本福音書都有提到的神蹟,也提到了裝滿十二籃的剩餘,學習珍惜主恩典且不浪費的精神,使這份主的恩典能繼續傳遞下去,經驗在主裡的恩惠。耶穌不是為了滿足群眾肚腹的需要或要求而行神蹟,經文讓我們知道,是因為祂動了惻隱之心,憐憫眾人一路跟隨又天色將晚,耶穌才行了這個神蹟,卻也成了基督信仰重要的記號。福音書所敘述耶穌的生平與工作,包括神蹟與奇事,都在告訴我們耶穌是誰及祂做了什麼?因此這些神蹟與故事不是為了娛樂當時的群眾,或是討我們現代讀者的歡心,而是在探究祂到底是誰?對於耶穌的使命和所要建立的國度,跟隨的門徒及群眾都在經驗耶穌的話語及工作,而神蹟奇事也常會給人錯誤的期待與內心的波動。錯誤的期待引起了心裡的風浪,可能尋求飲食滿足及權力的慾望,也期盼因著耶穌的能力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而鼓吹耶穌來成為政治領袖,興起打倒殖民者的浪潮,看能不能革命成功,大家脫貧得到權勢名聲。經驗了五餅二魚的神蹟後,大家心裡面起了波瀾,甚至是起了風浪。

 

一、無風不起浪

  「無風不起浪」,群眾的聚集運動是因著相信耶穌所傳揚的道,還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在這被統治者壓迫的巴勒斯坦地區,是一陣眾望所歸加上鼓動的浪潮,乘浪而起的一次革命可能就要開始了。一場風暴襲擊而來,不單是外在有風暴,內在也有風暴,卻也幫助我們認識耶穌是誰,祂做了什麼?其實也在說門徒是誰,他們如何生活?這是一個危險的情況,而懵懂的門徒也可能因為群眾的影響使它更為複雜,因為也在想望耶穌能不能獲得地上的權柄。

  耶穌使曠野的群眾得到飽足後,特別吩咐祂的門徒離開,馬太福音說「催」他們上船,先渡到那邊去,並且主單獨應付散開的群眾後,就獨自上山去禱告。我們如果共觀約翰福音對於這件事的記載,約翰告訴我們,眾人得到飽足以後,他們認為耶穌可能是那將要來的先知,並且要強迫祂作王(參約6:15)。耶穌催促打發門徒坐船離開,不願他們被捲入風暴中,也是在保護祂所愛的門徒,因為祂掌權一切。

  國家面對外來的侵擾、教會面對後現代的挑戰、家庭結構與價值觀的改變,這些內外在的浪潮與困境,驅使我們是變或不變,改或不改?教會群體在傳統與創新中,以及不同世代的衝擊下,使用翻閱傳統聖經、聖詩,對比看液晶螢幕或手機的聖經、聖詩內容,以至於居家參與網路線上聚會、直播禮拜,到同時觀看多家網路教會的禮拜,可以輕易轉台換家,這會影響教會弟兄姊妹的團契生活與交流,或成為傳福音及信仰的危機嗎?教會制度的框架與傳統是規範還是束縛?我們的教會處在要扶老攜幼一同前進,我們未來的景況會是什麼呢?我們是經歷或越過風浪的一群,見證主的恩典,還是被時代的洪流給掩沒了?你我的生活與心裡有風浪(風暴)或困境嗎?肯定有,至少這兩年多的疫情壟罩讓我們進退維谷,卻也步步艱辛。

二、耶穌在海面上行走

  門徒在船上被風浪搖撼,為何耶穌要在水上行走,踏浪前來?在門徒有需要的時候,耶穌到他們那裡去。當風不順、被浪搖撼,人生充滿了掙扎之時,耶穌就進前來靠近我們,願意賜下幫助和拯救。(參可6:45~56;約6:14~21)耶穌沒有在岸邊等候門徒,反而在水上行走過去門徒的船邊,門徒害怕地大叫有鬼怪,而馬太福音強調他們是因著恐懼而大叫起來。(參太14:26)誰在黑暗壟罩的夜裡不害怕呢?加上風浪與視線模糊的狀況下,誰不感到受到威脅害怕?「四更天」也就是凌晨三至六點時分,耶穌特意讓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行走。舊約聖經及詩篇時常描述上帝是全宇宙的主宰,擁有無比大能可以制止驚滔駭浪;如今耶穌的行動,正顯示祂是上帝之子有著神的大能,得以掌管自然界。

  或許處在台灣四周環海,我們會學習游泳並對海洋不那樣陌生與害怕,但暗夜和大海卻都是以色列人懼怕的景況,暗夜的大海凶險且蘊藏了恐懼;會吞噬人的海洋,也讓行船者常受到生命的威脅。我們也知不需要是漆黑的夜晚或是洶湧的大海,生活中平凡的一天,一個突如其來的意外、身體的不適、手機錢包不見了,或者一句令人傷心的話及衝突的醞釀,面對一些生活裡的情況,處處都可以成為黑暗和未知的擔憂與懼怕。而當疾病、患難、痛苦等人生風暴臨到我們身上時,也要學習把眼目從環境轉移到主的身上,否則我們只會更加消沉和沮喪。堅定的信靠主,祂必會保守我們安然渡過大小的難處。耶穌能踏在海浪之上,顯出超自然的力量,讓人知道祂勝過黑暗與死亡恐懼的權勢。

三、彼得挑戰不凡卻經歷救恩

  只有馬太福音特別記載門徒彼得從船下去的故事,用生動的筆觸描寫在信心與疑惑之間的擺盪,以及對基督徒所代表的意義。這是彼得信心的冒險挑戰,還是彼得想經驗水上行的莽撞行動呢?信仰前輩常言:「信心不是一份遺產,而是一份行動。」這首信心的詩歌當我們不再吟唱時,就漸漸消失了,但當我們回想並唱起歌來時,信心又將原音重現並且帶來力量。

  耶穌准許彼得讓他經驗「履海前行」的滋味,試想我們的信心是靠自己或經驗,但如果是沒經驗又沒看見過的事(水上行)呢?彼得縱然莽撞但卻是一個肯挑戰的人,而我們可能永遠在舒適圈當中安全嗎?信心需要行動挑戰,這個故事的福音不僅是耶穌平靜風浪,伸手抓緊那下沉的門徒彼得,這故事也關係到我們這些跟隨耶穌卻常小信、疑惑而下沉,呼叫「主啊,救我!」的基督徒,主卻不嫌棄我們是小信的人,因呼求主名而得救。

  我們是如彼得要挑戰不可能,勇敢去開創新局,還是如船上的其他門徒以不變應萬變,走保守安全的路線呢?著名的講道學家芭芭拉.布朗.泰勒(Barbara Brown Taylor)對這段彼得履海卻疑惑而沉下去的經文,她用另一個角度來詮釋:如果彼得當時以無比信心跳下船,沒有一絲困惑懷疑,堅定踏在海上行走,有全備的信心不畏狂風暴雨的威脅,接著門徒一個一個都昂首走到耶穌跟前,這會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故事?她說道,這或許是一個更美好、更成功的故事,但就不會是你和我的故事了!真實的故事在述說的是我們,也是我們與耶穌的關係,主祂伸手拉著猶疑、小信的我們,坐上我們搖撼中的小船,平靜我們所有人的膽怯與風浪。

四、主耶穌給我們面對風浪的方法

  這段經文我們看見了什麼,又聽見了什麼?如何在風雨中決定留在船上或行在水面上?面對群眾強迫耶穌作王的風浪,耶穌選擇獨自上山,在父上帝面前安靜和等候的祈禱,這是主用行動告訴我們面對風浪的方法,祂從來不會忽略親近上帝,尤其是需要面對重大抉擇的時刻,我們亦當如此看重祈禱,因為生命的力量源頭在上帝。倘若上帝的兒子這樣重視禱告,我們的禱告生活又是如何呢?

  面對人生的風浪,也是一次次經歷信心的磨練與挑戰。耶穌沒有挪去門徒的風浪,卻踏浪前行到門徒身邊,他一走上船與門徒同在,風浪就平靜下來。只要是有耶穌基督同在的地方,再大的風暴也會平靜下來,使我們經歷主的搭救與平安。在歐洲鄉村有些地區的風俗,就是農家的女僕,越過田野到井邊汲水,要提起滿滿的一桶水以前,總會先放上木片在水裡,是為了使桶子裡的水不會潑出來,木片使水面可以平穩!如同我們在面對人生風浪有煩惱及疑惑時,把十字架放在我們的心中,使它保持平穩。近期國內的疫情又有上升的趨勢,我們在每一次風暴壓力之下,祈求主耶穌的同在,透過祂十字架所顯明救贖的愛,帶給我們穩定與平安的力量,堅固我們所有人的信心。

結語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在黑暗壟罩與狂風巨浪中的船隻,似乎都象徵著誘惑、試煉及迫害而飽受衝擊的教會,即便我們沒有像初代教會受到逼迫,但我們仍處在現代社會各式各樣光鮮亮麗的迷惑與風浪之中,我們會更加仰賴信靠主,呼求救主的名來脫離災害?還是更加膽怯緊盯著將吞噬我們的驚濤駭浪?身處在危機之中,我們都會害怕,但可以如實的呼喊「主啊,救我!」相信耶穌基督是救主,祂是上帝的兒子,是平定風浪的主,主的恩典足夠我們所用,祂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並且在風浪之中帶領我們安然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