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張主藤牧師  
經文:馬太福音21章28-32節
主日:2022年11月6日

前言

    主耶穌設的兩個兒子的比喻(太21:28-32),對於父親的吩咐,兒子們的回應像是在十字路口抉擇要如何行,是走還是不走,是要往哪一個方向去?一個兒子說要去結果沒去,另一個說不要去結果後來去了,像是許多人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擇,以及後來帶出的行動,而這個比喻的起因,是猶太公會的領袖對耶穌的質問。

    當時文士、祭司長還有民間的長老,這三類人組成了猶太公會(Sanhedrin)。他們要質問耶穌仗著什麼權柄作「這些事」,這些事應該是指耶穌「潔淨聖殿」並做教導的事。這樣的質問並沒有超越公會查察事件的特權,但假若耶穌說祂的權柄是從上帝來的,他們就可以控告祂褻瀆的罪;如果祂說是憑自己的權柄來行事,群眾就會對耶穌失望,並認為公會及宗教領袖有更大的權柄。在這個時刻在眾人面前質問耶穌,比起正當的宗教查察,更多是設下圈套驅使群眾倒戈。

一、辯駁權柄何處來

    面對公會領袖的質問「耶穌的權柄」,耶穌反而以問題來回答他們的質問,耶穌他們約翰的洗禮是從哪裡來的?我們從經文知道施洗約翰是耶穌的開路先鋒,也在約旦河為耶穌施洗,在民眾的眼裡是一位先知,然而卻被希律王給殺了。現在耶穌反要猶太公會領袖清楚對於施洗約翰的事來表態,其實也等於要他們表明對耶穌的態度。耶穌用了一個毫無關聯的問題來回答,卻把公會領袖真正的動機給暴露了出來。耶穌揭露了這些人的目的是想得到把柄陷害耶穌,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和指控,其實他們不是真的想得到問題的答案。

    耶穌問他們施洗約翰一生的使命是來自天上,或來自人間?是由上帝還是由人所呼召的工作?這問題的挑戰是如果公會領袖說約翰的工作是從「天上來」,為什麼他們不信他是上帝所差派的使者;若說是「地上來」否認約翰的工作從上帝而來,他們又怕得罪並惹怒民眾,引起反彈,因為眾人都以為約翰是位先知,是上帝的傳信者,更何況行了許多神蹟奇事的耶穌。這一反問把猶太公會領袖們難倒了,進退維谷下於是他們雙手一攤說不知道,耶穌也就不對他們說他的權柄是從何處來。接續耶穌以兩個兒子的比喻來勸勉並請他們判斷。

 二、父親與兩個兒子

    兩個兒子的比喻敘述是兩兄弟的父親要他們去葡萄園裡工作。這個比喻的內容和結構十分單純,只有三位人物,就是父親、大兒子和小兒子。父親吩咐大兒子去葡萄園做工,大兒子立即的回應是「不要!」在古代農牧的社會,長子是家中最早能夠提供勞動力的人,因此最能得到長輩疼愛,但也可能是最具主見與叛逆性格的。父親轉而吩咐小兒子去做工,他禮貌地滿口答應,在現代他會說:「沒問題,我等一下就去!」但這一等卻始終沒有付出行動。然而大兒子卻拒絕之後,覺得很「懊悔」沒有孝順之心,改變意念後,還是決定前往葡萄園子去做工。

    耶穌講完比喻後問眾人:「這兩個兒子是哪一個照著父親的意願做了呢?」答案很明確是「實際」去工作的那個大兒子,他遵行父命,雖然最初他拒絕這樣做。這個比喻延續了馬太福音前面關於天國比喻的故事,討論究竟誰才真正屬於上帝的國度,能進入天國的豐盛。

    父親的命令與期待兩個兒子能進葡萄園去工作,耶穌用這兩個兒子比喻來指摘猶太人的不信和悖逆。這兩個兒子都在十字路口抉擇中,抉擇是要遵照父命或是照著自己的意思,比喻中的「小兒子」是指猶太人的宗教領袖,他們只在口頭上答應遵行上帝的旨意,卻沒有以實際的行動,以接受施洗約翰所傳悔改的信息,來表明對祂真正的順服。

    耶穌又告訴聽眾中的宗教領袖說:「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上帝的國。」(太21:31)衝擊著表面順服上帝並以為進天國是必然的猶太領袖,因為約翰早已向他們說明天國的君王所要求的,是要結出與悔改的心相稱的果子,並指出在生命的十字路口上要選擇義路前行。上帝同樣要求我們對祂有真正的悔改與順服,不要重蹈猶太領袖們的覆轍。比喻中的小兒子若是猶太人的領袖,他們假冒為善,口頭遵從上帝的命令,實際上心卻遠離祂。稅吏和娼妓若是大兒子,本來是犯罪作惡,但因悔改信了耶穌,反而最不敬虔的得以先進上帝的國,這也提醒著我們必須有真正的順服,以及順服之後的行動。大兒子的行為或許可稱做「口非心是」,而小兒子聽到父親的吩咐立刻答應,卻沒有任何行動。對於這種口頭答應而沒有實際的行為,也就是「口是心非」,雖然表面順服,內心不願意,其實就是不順服。「世人都犯了罪,虧欠了上帝的榮耀。」(羅3:23)不論是聽而不行、有感動卻藉口不行動,都沒有益處,因此大兒子最終的悔改並帶出行動,是重要的實踐。

 三、誰是敬虔人 誰又是罪人

    一錯再錯的人,如果是因為愚昧無知也就認了,因為他根本不知道錯,所以一再地犯錯。這比喻中一個令人更深思的地方,在於大兒子「自己懊悔就去了」這句話。大兒子順命的關鍵不是在他進了園子做工,或在園子裡做了多少工作,得到多少報償或好處的動機。關鍵是他後悔了,於是悔改並遵行父親的命令。因他後悔對父親的不孝敬,傷了父親的心而行動起來為父親作工。所以願意悔改並遵從父的命令,才是真正的遵從命令。

   這比喻也帶出什麼是愛上帝呢?除了與上帝有親密的關係外,我們卻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愛神需要聽從上帝的話,好像這位父親希望兩個兒子一開始聽到他的吩咐時,他們不用說些什麼,兩兄弟手搭肩來進入了葡葡園工作。愛上帝是必須順服,順服是心口一致、行動如一地回應上帝的吩咐,不要像大兒子,一開口就拒絕,令主傷心,最後才後悔遵行神的吩咐,也不要跟小兒子一樣只說不做;這兩個兒子其實也都代表我們在面對上帝的旨意與命令時,人的有限性與軟弱,實在需要不斷學習聆聽主的話語並且樂意去行動。

    所以,不要輕忽上帝對你的感動和吩咐,當我們順命時,你會感覺到與主更加接近,而祂的話語更滿足你的內心。聽命順服是更加體貼神的心意去愛祂,否則我們在現代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事務繁雜又有家庭孩子各樣需求時,會發現實在難於真正地去愛主的話語,以禱告來擷取話語中的力量,真正地謙卑地服侍祂。今天在上帝恩典的葡萄園前,我們是比喻中的大兒子,還是小兒子呢?

    耶穌亦用這個比喻把上述的情形反映到兩種人身上,一種就是以祭司長和民間長老這些備受尊崇的宗教及社會領袖,另一種則是普遍被人討厭、排斥的稅吏、娼妓。前者在眾人眼中是「敬虔人」的表率,後者則是被認定為無法得救的「罪人」,耶穌卻認為稅吏、娼妓等罪人可能比祭司長或宗教人士,和德高望重的民間長老更早進入上帝的國度,為什麼呢?這顯出心口合一、言行一致是為悔改並順服上帝的命令,更勝於身分地位與因自義顯出的悖逆行為。

 四、進入上帝國的信心之路

    這個比喻教導我們,人的諾言不能代替履行,美言也不能代替善行。那說了要去卻沒有去的兒子,具備行禮如儀的應對。他稱他的父為:「父親大人啊!」表示對他十分地敬重。但言談的禮貌沒有實行根本就是虛偽的事;真正的禮貌就是順服,樂意並慷慨的給予對方。

    一個以基督為自己生命主宰的人,會喜愛主所喜愛的,會做主所吩咐做的事情,這就是將生命的主權交託上帝。首先真正的順服上帝,是遵從祂的旨意,再來真正的跟隨耶穌,是領受基督救恩,最後真正的顯出義行,榮耀祂的權柄。每一位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不是在於承諾,而是在於實行;不是在於禮貌地順從,而是在於真實地悔改。常常我們在禱告中跟上帝說「我完全順服祢」,但我們有時候並沒有做到,在「聽話」與「不聽話」間搖擺不定,耶穌在這個教導中告訴我們,重要的不是社會的身份地位,而是有沒有順服並遵行上帝的話。

    上帝的命令就是叫我們信他兒子耶穌基督的名,且照他所賜給我們的命令彼此相愛。我們如果信靠耶穌,知道要彼此相愛並互相寬容的命令,也就是答應主的教導,但卻沒有去行,就會離天國愈來愈遠,而如果基督徒口說一套、心想一套,做出來又是另一套,這個比喻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發?言行一致並遵行上帝的話語,對於基督徒而言為何如此重要?這是面對自我及信仰上艱難的挑戰路程,是天國子民必經的信心道路,一步一步在祂的話語中前行。

 結語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我們對於信仰與服事有這樣的行動力嗎?有這種悔改的心志嗎?有行動的悔改,願意聽且去行,屬靈生命必定成長,也能夠影響周圍的鄰舍。耶穌到世間來,不僅要拯救世人,還要拯救我們的處境與社會。主耶穌改變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每一個悔改歸正的人進入並影響社會,讓教會弟兄姊妹在自己與許多人的生命十字路口中,成為十架救恩的美好見證,在聖靈的引導中,提供正確的生命方向與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