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會有這麼多國家想要廢除死刑呢?而且這可說是現今世界的潮流,當然有許多因素,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不想造成冤獄,甚至因為冤獄造成殘害另一個生命的惡果。因為無論我們有多少科技儀器可以作為鑑定依據,也有許多治安人員的努力,可以將罪犯在很快的時間內逮捕歸案。但還是會有百密一疏的事發生。這就像人類發射最精密的衛星上太空,還是會發生才發射上去不久,就爆炸了一樣。因此,越來越多民主國家會認真思慮到,生命是很神聖的事,萬一在調查過程中有差錯,或是在考慮上有欠周延導致判處死刑,這無異等於變相地殘害了另一個生命,很難使執行者心裡有安寧。
聖經中冤獄的事件非常多,很有名的故事,如約瑟、先知耶利米、使徒保羅等都是例子。而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耶穌受難記,作者們都非常清楚在說明一件事:就是猶太人領袖向羅馬總督彼拉多控告耶穌說自己「是猶太人的王」,這種罪名是指耶穌就是「叛亂份子」,或說他是「革命份子」,這對當時羅馬帝國統治者來說,是絕對不會輕易放過的罪名。因此彼拉多問耶穌說:「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很清楚地回答是:「這是你說的。」緊接著,彼拉多發現耶穌對祭司長和長老控告他的罪名,一概保持緘默,不回答,這讓彼拉多感到不解地對耶穌說:「你沒有聽見他們控告你這許多事嗎?」原因是耶穌知道那些罪名都是捏造的,不是事實,即使回答也沒有用,因為他們會故意捏造的這些罪名,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非要讓耶穌死,且是死在十字架上,才甘罷休。而羅馬總督彼拉多會認為耶穌並沒有任何該死的罪,是因為他審理耶穌的案件時,知道猶太人領袖們是出於「嫉妒」才會將耶穌以「猶太人的王」之罪名控告耶穌,這讓彼拉多不得不處理。彼拉多並不想掉落在猶太人領袖們的圈套,甚至還用統治加利利省的希律安提帕王作連帶保證,表示根本查不出耶穌有犯任何罪,因此,彼拉多曾提出要用鞭打取代判處他死刑(參考路加福音廿三:15-16),但遭遇到猶太人領袖煽動群眾大力拒絕。
但彼拉多並不放棄釋放耶穌的努力,他用一個羅馬帝國統治巴勒斯坦猶太人時,趁著一個莫名的傳統,就是每逢逾越節都會釋放一個囚犯給猶太人。會有這樣的傳統,應該是和統治者的巧計有關,就是羅馬統治者會先把認為有嚴重問題的囚犯抓起來關著,這種囚犯通常都是革命份子,這些人也是猶太人非常關注的對象。在猶太人心目中,這種人往往會被當作是民族「英雄」看待,會想盡辦法救援他們出監牢。逾越節是猶太人最重大的節期,耶路撒冷城聚集的人群會多達超過五十萬人,常有激進黨派的人會利用這機會煽動猶太人,武裝起來反抗外族統治者,若因此起了暴亂,很難壓制下來。羅馬統治者會利用這種節期釋放這種囚犯,讓猶太人在大節期中自我控制、約束不作亂,好讓他們心中的民族英雄可以獲得機會釋放出來。但是否要這樣做,並沒有明文規定,端看統治者的決定。
這時彼拉多手上有一個「出了名的囚犯」,名叫「耶穌巴拉巴」,這是根據一古老的聖經抄本所記下來的,說是「耶穌巴拉巴」。在亞蘭文「巴拉巴」的意思,是指「阿巴之子」,這樣讀起來就像「阿爸之子」。在猶太人社會,稱呼一個人為「阿爸」,代表著他是偉大的拉比、老師之意。若此看來,巴拉巴不太可能是強盜,比較可能是一位參與政治運動活躍份子,被大家所尊崇。可能因為參與叛亂活動,而遭逮捕入監。從馬可福音的記載,說巴拉巴是「跟一些在暴亂中殺人的叛徒關在一起」(參考馬可福音十五:7),而路加福音則是說巴拉巴「曾在城裡作亂,並且殺過人,因此被下在監獄裡」(廿三:19)。這些描述都很清楚說出這位「巴拉巴」極有可能是屬於猶太人「激進黨派」份子,因參與暴亂被逮捕。彼拉多利用這機會,提出:「你們要我為你們釋放哪一個呢?耶穌巴拉巴呢?還是那稱為基督的耶穌?」這時有猶太人領袖們滲透在民眾中,煽動民眾要喊說「我們要巴拉巴,把耶穌處死」這樣的呼叫。結果大出彼拉多意外的,就是群眾竟然是大聲呼喊說要釋放「巴拉巴!」路加福音作者特別描述,說彼拉多有連續三次,還是想要釋放耶穌,他一而再地勸解群眾,但顯然地沒有效果。馬可福音作者說彼拉多「為了討好群眾」,路加福音說:「群眾繼續大聲喊叫,堅持把耶穌釘十字架;他們的呼喊終於得勝。」(廿三:23)而約翰福音也這樣描述彼拉多的作法,就是當群眾高喊要將耶穌殺掉、釘十字架時,他問群眾說:「要我把你們的王釘在十字架上嗎?」此時祭司們卻是這樣子回答說:「只有凱撒是我們的王!」祭司長們這樣回答是很違背他們平時教導民眾的看法:上帝才是以色列民族的王,這些世上的王,是被上帝賦予管理的責任的。即使到現代,在以色列國仍然有不少嚴謹保守這種傳統信仰的猶太人,不承認現有政治制度上的領導者如總統、首相、議會議長等等,是他們的領袖。
現在所讀馬太福音這段經文提供了一則非常特別的資料,就是在彼拉多準備開庭做最後審理耶穌案件時,他的妻子卻派人來告訴他說:「那無辜者的事,你不要管,因為我昨晚在夢中為他吃盡苦頭。」當時羅馬帝國已經允許派駐地方的省長可以帶著家眷去赴任,而通常當妻子的,都會盡可能不干預政事。可是有很多屬下官員或是地方仕紳喜歡與高官夫人來往,因為深信她們會影響丈夫的決策,這點從舊約拔示芭影響大衛決定傳承王位給所羅門就是個例子。
而夢,這是西亞和東方地帶很受重視的生活文化,會被看成是和上天的啟示有密切關係。約瑟的故事充滿了「作夢」與「解夢」這種內容。而耶穌的出生,也說出了夢境的濃厚背景(參考馬太福音福音一:20)。
因此,當彼拉多知道若繼續想要維護耶穌,甚至用無罪釋放他,很可能會因此而引起暴動,若此,不但他的官位會保不住,更可能會使他的家人連帶遭受懲罰。因此,他做了一個很特別的動作,就是命令手下拿水盆來給他,他就在群眾面洗手,並且大聲宣告說:「流這個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自己承擔吧!」而群眾也異口同聲回應彼拉多說:「他的血債由我們和我們的子孫承擔!」就這樣,彼拉多釋放了巴拉巴,同時命令鞭打耶穌,然後將耶穌交給屬下去執行釘他十字架的死刑。注意第18節,說「彼拉多明明知道」猶太人領袖「是出於嫉妒才把耶穌交給他的」。這「嫉妒」一詞,可說是罪惡的原動力,就像該隱「生氣」(也可作「嫉妒」解釋,參考創世記四:5)上帝接納他弟弟亞伯的祭物,卻不接納他的奉獻一樣,因此生出「嫉妒」之心而萌殺機。現在彼拉多「明明知道」這些猶太人領袖就是出自「嫉妒」之心才會做這樣的事。但這也說明了耶穌並不是犯了甚麼該受懲罰的罪,而是因為這些宗教領袖「嫉妒」才把耶穌移送到羅馬統治者彼拉多手中去受審,並且要求彼拉多用羅馬帝國只真對叛亂犯才會用的「十字架死刑」來處置耶穌。叛亂,這是屬於政治性的層面,但當猶太人領袖召開宗教法庭會議(「三和林議會」),他們裁決耶穌必須處死,罪名是「侮辱了上帝」(參考馬太福音廿六:65)。可是移送耶穌到羅馬總督彼拉多處時,則是用耶穌「是猶太人的王」這種含有深厚政治意味的罪名來控告他。路加福音第廿三章2節、5節,說他們指控耶穌從加利利開始,沿路到耶路撒冷,所經過之處都在煽動人民不要繳稅給羅馬皇帝,並且又自稱是「王」,這和他們在三和林宗教法庭所裁決的罪名完全不相同。這就是福音書作者會清楚說明猶太人領袖滲透在群眾中,「挑唆民眾」的用意,而「挑唆」這詞是含有造假之意。就說出一個重要問題:這些猶太人宗教領袖明明知道「不可作假證陷害人」(參考出埃及記二十:16),但他們卻是故意這樣做,就是非要置耶穌於死不可!
為什麼這些猶太人領袖非要這樣不可?並不是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之後,搗毀在聖殿外院所進行的那些骯髒之商業行為,以及在聖殿各處進行教導民眾的工作,這只是近因,而是感受到耶穌的出現,對他們帶來很大的威脅,且是早在耶穌出現在迦百農,每當安息日,耶穌就會進入會堂教導民眾開始,就已經讓他們感到威脅了,因為民眾認為耶穌的教導比他們還有權威,這就像馬可福音作者所記載的說:「他們來到迦百農城;安息日一到,耶穌進會堂教導人。聽見耶穌教導的人都很驚奇,因為他的教導滿有權威,和一般經學教師不同。」(馬可福音一:21-22)也因為這樣,當耶穌還在加利利時,耶路撒冷的宗教管理當局,就曾差派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特地到加利利去查看究竟(參考馬太福音十五:1),想知道傳言中的耶穌到底是在傳講些甚麼?憑甚麼方法顯示他擁有特殊能力?他們發現民眾是非常喜歡耶穌,每當他出現在一個地方,總是會有民眾圍繞在他身邊,就在耶穌醫治好被鬼附身的人,而群眾驚嘆耶穌的能力時,他們就故意在民眾當中公開宣告說耶穌是:「被別西卜附身!他是靠鬼王趕鬼的!」(馬可福音三:22)。而當耶穌在耶路撒冷聖殿教導民眾時,對這些平時喜歡號令民眾,顯示擁有權威的猶太人領袖,簡直無法想像聽了耶穌教導後所帶來的震撼力,連他們自己說:「這個人沒有跟過老師,怎麼會這樣有學問呢?」(約翰福音七:15)
另有一種看法,認為這些猶太人領袖之所以「嫉妒」,也許是跟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群眾夾道歡迎,高聲歌頌讚美上帝的場面,特別是當祭司長和經學教師看見耶穌行了許多奇蹟,又聽見兒童在聖殿裡呼喊:「頌讚歸於大衛之子!」(馬太福音廿一:15)就很受不了而惱羞成怒,因為「大衛之子」的意思,是說耶穌就是上帝差派到世上來要拯救猶太人的君王(參考以賽亞書十一:1、10—11),這些從民眾反應所累積起來的歌頌讚美之聲,就是一股很難抵擋的壓力直接衝著猶太人領袖而來,這可能就是引起他們嫉妒之因。因此,當耶穌公然在屬於祭司和經學教師地盤之聖殿所在地,將擺設在那裡的攤販都推倒在地,並且拿起鞭子把牛羊都從聖殿外院趕出去,然後大聲斥責那些商人,要他們「把東西都搬走」,不要把敬拜上帝的聖殿「當作市場」,且是變成「賊窩」(參考約翰福音二:16,馬可福音十一:17)。注意「賊窩」,這是指欺騙、不誠實。不但這樣,他還禁止「任何人扛抬雜物在聖殿的院子穿來穿去」(參考馬可福音十一:16),但就在這時候,祭司長和經學教師等猶太人宗教領袖,一聽到耶穌說這樣的話,就很火大,因為耶穌這樣公然的指責,等於拆了長久以來以聖殿作為掩蓋,寄生圖謀私利的地方,若不趕緊將耶穌除掉殺害,恐怕他們以後再也無法混下去。可是他們真的是想要殺害耶穌,但又卻怕他,原因是群眾都欽佩耶穌的教導(參考馬可福音十一:18)。
也從這裡可看出猶太人領袖的內心,他們是怕群眾,但卻不怕上帝,這點才是信仰上最大的問題,跟使徒保羅說他「不討好人,只求取悅那位察驗我們內心的上帝」(參考帖撒羅尼迦前書二:4),二者之間確實是有很大的差別。把耶穌「釘十字架」,這是每當彼拉多問他們該怎樣處置耶穌時,民眾連續回答彼拉多的要求。路加福音作者在第廿三章22節說彼拉多連續三次向民眾說:「他究竟犯了甚麼罪呢?我查不出他有該死的罪狀。」但這時的民眾已經失控了,他們的聲音是越來越大。就像路加福音作者所說的:「群眾繼續大聲喊叫,堅持把耶穌釘十字架;他們的呼喊終於得勝。」(路加福音廿三:23)這句「他們的呼喊終於得勝」是多麼地令人感到心寒的一件事啊!群眾大聲喊叫,竟然可以把事實真相淹沒,這豈不也是近代許多獨裁統治者使用的方法嗎?甚至在所謂自由、民主國家的媒體之操弄控制下,也常會發生這種現象盲目的多數意見,不是嗎?用現代的語言,就是「網紅」操控著社會輿論導向。
當彼拉多在盆子裡洗手以表示他和此事無關時,我們看到群眾都異口同聲說:「他的血債由我們和我們的子孫承擔!」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他們願意承擔殺害無辜者的責任。不但這樣,他們還表示為了對此事件負責,甚至說出連他們的「子孫」也可承擔這次殺害無辜者的罪!這種是非常嚴重,也很不應該的行為,有誰可以把自己所做錯誤的事,讓他後代子孫也傳承下去?先知耶利米曾對他那時代的人民說,誰做事,就由誰負責,每個人要因自己的罪過死亡(參考耶利米書三十一:30)。但現在這些人為了要達到殺害耶穌,卻說可以把這個罪延禍到他們下代子孫身上,真是殘忍的誓言啊!彼拉多最後作出判決:釋放巴拉巴,釘耶穌十字架。這就像路加福音作者所強調說的:「於是彼拉多照著他們的要求宣判。」(路加福音廿三:24)
就這樣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表面上看起來,猶太人領袖的目的是達到了,是贏了,他們除掉了耶穌,這樣,他們就可以安心地繼續在猶太人當中欲所欲為,沒有任何人可以再阻擋他們、指責他們所犯的錯誤。但上帝並沒有因為這樣就停止拯救工作的計畫,沒有這回事!上帝總是在人看不見的時候,看不見的地方,運行祂奇妙的拯救工作,以及嚴懲這些猶太人領袖犯罪的惡劣行徑,會的,上帝一定會報應的,這點也是聖經給我們的教導。
其實也可這樣了解:群眾呼喊的聲音往往是盲目的,有很多人擠在群眾當中,根本不曉得人家在講些甚麼,卻只會跟著別人的聲音叫喊,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說群眾的智商只有三歲小孩而已。很多政客喜歡在群眾大會中操弄政治議題,也是這個原因。因此,一個有真實信仰的人,一定會很小心研判群眾在大聲喊叫的呼聲,是否真實?也會注意,是否有人滲透在群眾當中煽動、攪亂著人心盲目去跟從。只有這樣,才不會犯了猶太人所犯的過錯。更重要的,千萬別說出這種流別人血的「血債」可以由「子孫承擔」這種不負責任的話。
這就是教會傳統上說耶穌走向各各他苦路的第一幅圖畫,表示總督彼拉多終於熬不過猶太人群眾大聲呼喊的聲音,順從民眾的意思作出裁決,把耶穌釘十字架的苦刑。但彼拉多為了表示雖然是他作出裁決,用十字架釘死耶穌,但這種殺害耶穌的罪,他要猶太人自己承擔。因此,他命令士兵拿水給他清洗雙手,這種方式有點類似申命記第廿一章6至9節的摩西法律規則,表示和所發生的事無關(參考詩篇廿六:6)。彼拉多以這種傳統上公開洗手的方式來表明殺害無辜者耶穌的罪不在他,而是在所有的民眾,他藉著洗手要他們自己「承擔」下來這種重大的罪責。或許他也是想用這種方式讓他的妻子安心吧。
大家一起來想想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1.我們是否也向彼拉多一樣,用洗手來表示此種冤屈的事與我們無關?
福音書作者很努力要表示殺害耶穌的人,不是羅馬總督彼拉多,是猶太人領袖,因為他們嫉妒耶穌,除了是耶穌傳講的信息受到大眾喜愛,威脅到他們的社會地位外,更恨耶穌在耶路撒冷聖殿外院廣場公眾面前掀開祭司和商人勾結斂財的行為,這對祭司團來說是很大的衝擊和羞辱。因此,他們決定想盡辦法非要將耶穌除掉不可。雖然彼拉多有多達三次都拒絕審判耶穌死罪,但卻礙於這些宗教領袖和群眾的壓力,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勢,他屈服了,然後用洗手來表示他和此事沒有關係。但耶穌還是彼拉多親自宣判釘十字架的死刑。即使他用水來表明她和此事無關,但還是有關係啊!
我們聽過一句話:「沉默是金。」但我們不要忘記,也有另一句說:「沉默,也表示默認。」不是看見不公義的事,不說話,不表示意見,就是聰明、與此事無關,不是,因為對不公義的事沉默不語,就讓專門做壞事,或是欺負人的事更囂張,因為這表示默認了這種惡毒的行為是可行、可以的。這不對啊!
我讀過一段記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一位名叫「馬丁‧泥莫拉(Martin Niemoller)所寫的詩歌。他是為了讓世人記住納粹大屠殺猶太人的血醒恥辱,在美國波士頓豎了一塊紀念碑,碑上銘刻著這樣的詩:
「起初他們(指德國納粹黨)追殺共產主義者,
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
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
我不是工會成員,我繼續不說話;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
我不是天主教徒,我還是不說話;
最後,他們奔向我來,再也沒有人站起來我為我說話了。」
看吧,這位馬丁牧師所說的話,正好說出彼拉多想要用洗手來表示他沒有參與殺害耶穌的事,但事實是耶穌就在他的宣判下處死在十字架上。
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想法:要建構一個公義的社會,就必須是大家共同參與社會責任。沉默,並不表示自己聰明,也不表示自己廉潔,或是再保護自己。相反的,沉默,往往造成犯罪者囂張、霸凌他人的變相助力,這就像先知阿摩司所說的,他那時代所謂的「聰明人都不再講話了」(參考阿摩司書五:13)。好啦,當聰明人自己很聰明,都保持靜默不語,結果北國以色列就這樣在主前721年被亞述帝國消滅了,包括自認聰明的人都一樣,被亞述帝國俘虜到奴隸市場去拍賣。
我們是在一個集體社會中生活的人,大家都也責任。信仰團契更是這樣;一個信仰團契能維護下來,就是因為大家同心協力,用誠實的心相距在一起,就像使徒保羅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所說的:「我們要以愛心說誠實話,在個方面向著基督不斷長進。」(以弗所書四:15)只有這樣,我們的教會才會持續在基督的愛裡持續長進,成為一間誠實、聖潔的信仰團契。
2.嫉妒的心,往往會使我們失去正確的判斷力。
前面有敘述過,猶太人宗教領袖之所謂非要剷除耶穌不可,原因就是他們發現耶穌無論到哪裡去,或是鄉村,或是市鎮,群眾總是會成群結隊地來聽他傳講上帝國信息,而且認為他所傳講的比經學教師還要有權威(參考馬可福音一:21—22)。當這些宗教領袖看見耶穌身上有特殊能力,可以醫病趕鬼時,他們的反應是說耶穌是被「鬼王別西卜附身」,已經發瘋了(參考馬可福音三:21—22)。他們派人緊隨在耶穌的身邊,想要抓耶穌講話的把柄,好控告他,他們可說是四處找碴,只為了要防止耶穌繼續傳講上帝國的信息。
請注意,上帝國的信息,就是以上帝為生命的中心,一個人若知道以上帝為中心,就不會絕對化自己;一個信仰團契,若是知道以上帝為中,就不會有人想在教會中扮演著「領袖」的角色。因為聖經告訴我們,所有的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個罪人,回到敬拜上帝的地方,只有承認自己是罪人以外,沒有更好的方式來表達上帝在我們生命中是主,我們是上帝的僕人、上帝的子民。
人會犯罪的主要原因,就是心中失去了上帝,以為沒有上帝,也不想要有上帝。因為上帝鑒察著人的內心。猶太人宗教領袖最大的問題,就是心中根本就沒有上帝,只會利用上帝的名,因此,才敢在聖殿作為被上帝旨意的事,和生意人勾結斂財就是個很惡劣的行徑。耶穌潔淨聖殿,並且公開說他們把「祈禱的聖殿,變成賊窩」,這讓猶太人宗教領袖幾乎無法忍受,因為耶穌掀開了他們用外表的獻祭行為,行欺騙、斂財之實。這也是馬可福音第十一章18節所說的:祭司長和經學教師聽見耶穌這樣指責他們,就想法子要殺害耶穌,但是他們怕耶穌,因為群眾都欽佩耶穌的教導。
注意,當這些宗教領袖怕耶穌,並不是因為耶穌指責他們,而是耶穌受到群眾喜歡的緣故。換句話說,他們是怕群眾,並不怕上帝。原因是他們心中根本就沒有上帝,才會去進行暗殺耶穌的計謀。
這些猶太人宗教領袖就是嫉妒耶穌的能力,才會積極地密謀要殺害耶穌。他們嫉妒的心,已經使他們失去了正確的信仰良知,做出正確的判斷。
我們的信仰,要培養我們的,就是「分享和欣賞」,而不是嫉妒,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對不相同的宗教信仰,我們也要採取這樣的態度,才不會讓我們失去了信仰的本質。